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時間:2007-04-29 08:52: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
初唐前的中國畫,無論是壁畫,帛、絹畫,都敷以重彩。唐代中期后,水墨畫開始流行,至五代已幾乎成其一統天下。北宋初,水墨山水已經達到高度成熟,相反的,青綠山水卻漸漸式微,被視作“古圖”了。正所謂“風水輪流轉”。郭熙在宋神宗時一家獨尊,宮殿皆是其作,但十歲的哲宗繼位后,從后宮刮起一股崇古風,而唐前的重彩畫被尊作高古,于是有了設色亮麗而又脫俗的《江山秋色圖》,傳為趙伯駒所作。至宋徽宗,又有了以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為代表的高度成熟的大青綠山水畫。
王希孟(1090——?)可以稱得上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書中沒有他的記載。此圖賜予蔡京,從其卷后的題跋中得知,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初未甚工,但宋徽宗慧眼獨具:“其性可教”,于是親授其法。而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創作了這幅《千里江山圖》,時約18歲。此外再沒有關于他的記述,可能不久就早逝。
《千里江山圖》縱51.3厘米,橫1188厘米,絹本大手卷,青綠設色。畫面上江水浩蕩,浩渺天際,應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聳,巉巖斷崖,卻是北方山景。構圖上充分運用“平遠”、“高遠”、“深遠”的結合,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嶺,崗阜幽壑,飛瀑激流,樹叢竹林以及人類的創造:亭臺水榭,寺觀莊院,舟楫亭橋,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難以計數、各行其事的眾人,是那么的繁復而又融洽。全圖刻畫工細,水面滿勾峰頭紋,無一筆懈怠。眾物皆合比例、透視,布置合理。而山石則以大青綠設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鋪底,然后上石青石綠,層層疊加。石青石綠是礦物顏料,本來覆蓋性就很強,經層層疊加,質感凝重,與整幅畫的墨青、墨綠基調渾然一體,鮮艷而不媚俗。雖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感覺滿幅富麗堂皇,這也就是此圖較之前唐的青綠山水更趨成熟之處。
每當我面對此長卷時,總為畫卷上歷經千年銷蝕而依然絢爛靚麗的青綠石色而震驚,種種浮想聯翩而至:我們現在似乎已經習慣于透過灰黑暗黃的古絹色來欣賞古畫了,但這應該不是原畫的真面目,宋時用的絹到底什么顏色?那么這張畫在當時看去也許更加瑰麗輝煌。一個18歲的青年能夠畫出這樣的畫,而且是在大青綠山水畫已經沉寂了將近三百年之后,能用什么理由去解釋?中國畫的一個固有的特點,就是它的歷史的傳承性和文化的傳承性。它是在歷代中華兒女承上啟下不斷地播種、耕耘、革新、創造中生存和發展。作為一種文化傳統,它早已溶入我們的血液中?!敖酱胁湃顺觥薄N覀儾槐貫橹袊嬙诮裉臁昂稳ズ螐摹倍綉n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