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列車時刻表“圖說”鐵路滄桑史
百年列車時刻表“圖說”鐵路滄桑史
百年列車時刻表“圖說”鐵路滄桑史
時間:2007-04-28 08:42:00 來源:新華社
收藏
>百年列車時刻表“圖說”鐵路滄桑史
 |
4月17日,收藏家詹洪閣在沈陽家中展示1949年印制的火車時刻表和2006年10月青藏鐵路開通后以布達拉宮為封面的列車時刻表。
今年4月,為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發(fā)行的新版列車時刻表,厚達329頁,“D、Z、T、K”各種符號,令人眼花繚亂;而100年前清政府印制的火車時刻表,僅是一張印著繁體字、沒有阿拉伯?dāng)?shù)字、比16開大些的紙。時光流逝,列車時刻表已超百歲,并凝成了百年來中國鐵路以及整個社會變遷的一個縮影。
沈陽收藏家詹洪閣從1987年開始收藏列車時刻表,20年獲得百本不同年代、版本的列車時刻表。從舊到新,厚薄不一,大小兼有。當(dāng)百部列車時刻表展現(xiàn)眼前時,透過時代痕跡的質(zhì)地和封面,閱讀其中串串?dāng)?shù)字和分分秒秒,如讀一部鐵路編年史。
列車時刻表由薄變厚──鐵路車次多了,里程長了。
新中國成立前,鐵路長期被軍閥和列強割據(jù),鐵路建設(shè)雖經(jīng)70多年的發(fā)展,營業(yè)總里程只有2.18萬公里,能運行的僅有1萬多公里;如今,我國鐵路營業(yè)總里程已經(jīng)達到76600公里。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很快就掀起了鐵路建設(shè)的高潮。成昆、湘桂、貴昆、鷹廈、京包等一批干線相繼動工建設(shè),50多年來中國鐵路的骨架日益完備,火車通天山、抵海島、跨沙漠。
翻開1959年鐵道部編制的列車時刻表,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只有100頁;到2006年10月,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的列車時刻表已經(jīng)有279頁。并且,這本列車時刻表封面是藍天白云下的布達拉宮--列車駛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列車時刻表由簡變繁──鐵路建設(shè)越來越快,速度越來越高
翻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列車時刻表,多是“國際聯(lián)運加各線旅客列車”簡單的內(nèi)容體例排列;今天的列車時刻表,則含有“車次目錄、站名目錄”,還設(shè)有大站時刻表,內(nèi)容更繁多,查詢更方便。四五十年前的列車時刻表上,很多車次要經(jīng)停幾十個站點,一頁裝不下一趟車;如今列車時刻表更多的是快速、特快、一站直達列車,今年最新出版的全國鐵路列車時刻表則出現(xiàn)了時速可達250公里的“D”字頭列車。
1916年的列車時刻表上標明,從北京到沈陽800多公里路程,3時出發(fā),直到次日零時10分到達沈陽,花了21小時10分。90多年后的今天,翻開列車時刻表,京沈兩地開行動車組列車,一站不停直達目的地,可在北京吃早飯,沈陽吃午飯。
1997年到2007年,我國鐵路事業(yè)進入新的“快車道”。6次大提速,內(nèi)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組,車型不斷更新?lián)Q代,主要鐵路干線時速達到200公里。兩地千里一日還,坐火車“夕發(fā)朝至”,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之間化作現(xiàn)實。
“K、T、Z、D,符號變遷背后是速度的遞增和技術(shù)的發(fā)展,列車時刻表都將它們記錄在冊。”詹洪閣說,以原沈陽至北京的T12次列車為例,1997年第一次大提速時,車次前沒有字頭,運行時間要10小時37分;1998年第二次大提速后,“12次”前面就有了“K”字頭,運行時間縮短到9小時25分;2000年第三次大提速,有了T12次,運行時間又縮短了10分鐘。今年第六次大提速,京沈間開行以“D”字頭的動車組列車,只需要3小時59分。
列車時刻表周期在縮小──鐵路發(fā)展日新月異,時刻表與時俱進。
“新中國成立前,鐵路建設(shè)滯后,列車時刻的變化往往跟著形勢走;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鐵路、車站開工建設(shè),列車時刻表也跟著增添新內(nèi)容。”詹洪閣說,在上世紀50~70年代的列車時刻表上,新建成的北京站、長沙站、韶山站、南京長江大橋以及新型機車,都曾經(jīng)是封面主角。
“1997年以來相繼進行了6次大提速,列車時刻表變換更加頻繁。例如去年10月出版的列車時刻表,不到半年就因為提速停用了;這一次提速與以往5次有著很大不同。前幾次提速,階梯相對較‘矮’,不少車次、時間仍然沿襲以往;但此次提速后,不看新的列車時刻表,就沒法坐車了。”
在中國鐵道出版社4月出版的沈陽鐵路局列車時刻表上,開篇就是6對“動車組列車”車次時間。在全國,提速后共開行旅客列車1312.5對,增加140.5對。
“‘安全、方便、準時、快捷’,這4個詞匯是老百姓多年來對坐火車的評價。”作為一名乘客,詹洪閣說,“經(jīng)歷6次大提速后,‘快捷’的排名要大大靠前了。”
 |
這是詹洪閣收藏的不同歷史時期的列車時刻表
4月18日,詹洪閣在整理收藏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shù)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shù)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shù)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luò)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