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老太“百龍圖”香港捧金獎
合肥老太“百龍圖”香港捧金獎
合肥老太“百龍圖”香港捧金獎
長85米、寬1.18米、匯集118個字體各異“龍”字的“百龍圖”,自65歲的蘆云蘭女士完成后,在省城引起廣泛關注。日前,這幅“百龍圖”更是驚艷香港,并在由香港文匯報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老干部學院舉辦的“中華魂——慶回歸十周年兩岸三地民間書畫藝術展”上捧回金獎。
蘆云蘭女士62歲才開始涉及書法,在多項大賽中獲獎。去年年底,在北京參觀“九龍壁”后對一條條氣勢非凡的龍念念不忘,決定用中華各民族、出自歷代大家手筆的字體,寫出118個“龍”字。
作品一到香港,立即驚艷全場。“作品取勝于立意,取勝于功底。”這是書畫展組委會的一致評價。因為“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蘆老寫的“龍”字,匯集了各民族的字體,有彝族文,有西雙版納傣文,有朝鮮文,還有蒙古文;同時吸收了中華文字幾千年的變遷,從甲骨文到篆體、隸體、草書、楷體。歷代的書法家對“龍”字都情有獨鐘,在蘆老的這幅“百龍圖”里,就有模仿王是、齊白石等大家所寫的“龍”字。
118個“龍”字,或騰或臥,或神似或形近,一個個氣勢雄偉,引起了評委的一陣陣驚嘆。得知這是一位習書三年的花甲女士之作,評委們更是被震撼,很多市民慕名前來觀看。無奈,在展出前驚鴻一瞥后,4月17~18日展出現場,這幅“百龍圖”就猶抱琵琶半遮面了。因為“百龍圖”長達85米,香港中央圖書館的展廳相對不夠長。展出時,“百龍圖”卷起放在特殊的架子上,后面則掛出局部照片。即使這樣,很多香港市民仍前來與“百龍圖”合影,其中有被譽為“太平紳士”的香港中華文化總會會長高敬德博士、全國政協委員施子清等。(汪漪、王士龍)
即使只是驚鴻一瞥,這幅“百龍圖”還是毫無爭議地獲得了金獎。“有點驚訝,更多的是激動,大家可能是看到‘龍’字很親切,所以讓我獲獎了。”蘆老非常謙虛地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