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筆先 常青松鶴
意在筆先 常青松鶴
意在筆先 常青松鶴
沈銓是繼南宋梁楷、牧溪等禪畫在日本產生巨大影響之后,走出國門,以工筆花鳥畫震撼東瀛、令國人為之自豪的清代畫家。據記載,日本天皇見了沈銓的一幅《百馬圖》,大悅。幾經周折,將其聘往本國授藝。沈銓在長崎僑居3年,培養了一批異國弟子,在中外美術交流史上寫下濃重一筆。
沈銓生于1682年,約卒子1760年,字衡齋,號南蘋。少時家境貧寒,隨父學扎紙花等手工藝,至20歲才從事繪畫創作。沈銓以花卉、翎毛見長,亦擅仕女。其花鳥畫遠宗“黃家富貴”,師法呂紀,從明代院體脫穎而出,筆墨工致,設色艷雅,形象逼真,生動傳神,有《松鹿圖》、《鳳鶴鴛鴦圖》、《柳蔭驚禽圖》等傳世。
現藏四川省博物館的《松鶴圖》,為絹本設色,縱167.8厘米,橫81.1厘米??钭R:“乾隆己卯年秋衡齋沈銓法呂指揮筆,時年七十有八?!笨梢娺@是沈銓晚年人畫俱老之作。畫面描繪的是山腳下,兩只仙鶴亭亭而立,一只引頸高歌,一只低頭覓食。鶴之左右,古松蒼郁、寒梅競放,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沈銓的花鳥畫,行筆精致,格調高古,達到了一般畫家難以企及的“有聲有色”的境界。除得益于精湛的筆墨功夫外,能意在筆先,以意為魂,化法度為活力,故妙得神韻。
一曰“托物寓意”。沈銓筆下的花鳥、走獸,善于將文人畫的意趣,與民間藝術融為一體,賦予描繪對象以美好的意蘊,形成清新自然、雅俗共賞的畫風。仙鶴作為本圖的核心,是畫家的“形象代言人”,造型準確,形態生動,展示了畫家高超的寫生功力。在中華民族的審美理念中,仙鶴體態優美、舉止溫雅、能歌善舞,歷來是君子、賢人的化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瑞禽。圖中雙鶴,由“歲寒三友”及佛國天竹左右相伴,不僅寄托了畫家不趨時流、超凡脫俗的高尚情操,而且與吉祥的寓意構成和諧的統一。
二是“章法融意”。沈銓作畫能將各種手法與藝術形象融為一體,宛若天成。雙鶴的一仰一俯,氣韻生動,各異其趣;梅與松的一曲一直,體現了事物的獨特個性,又使畫面富于變化;花與果的一紅一白,上下呼應;巖石間的竹與茅草,以雙勾繪之,穿插自然,恰到好處。在畫家精心設計的這個大自然舞臺上,意態優雅、引頸高歌的仙鶴,無疑是表演最為精彩的主角。觀其前景,大片“留白”,虛為無畫,實乃“妙境”:觀者面對無邊天際,“鶴鳴九皋,聲震于天”之思油然而生,耳畔猶覺余音繚繞。
三曰“以情釀意”。這幅傾注了畫家濃郁情感的《松鶴圖》,行筆用墨、皴染設色,無不精心為之,于端莊中見俊逸,絢麗中見滋潤。整個畫面的筆、墨、色,在畫家的激情渲染中渾然一體,虛實相生,動靜相宜,意境悠遠,洋溢著鶴鳴泉歌的音樂之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