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烈作品展在清華美院開展
王盛烈作品展在清華美院開展
王盛烈作品展在清華美院開展
由美術學院繪畫系主辦的王盛烈先生作品展在美術學院B區大廳開展。本次展覽展出了王盛烈的《八女投江》、《海風》、《道士》、《爐前工》等70余幅作品,展示了一位具有使命感的藝術家辛勤創作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王盛烈先生作品的個人特色。展覽從4月16日開始,將一直持續到4月30日。
王盛烈先生生前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遼寧中國畫研究會會長、中國同澤書畫院院長、魯迅美術學院王盛烈藝術中心主任、魯迅美術學院終身教授。王盛烈先生于2003年逝世。
除了中國美術館,清華美院是王盛烈先生作品儲存最多的地方。清華美院繪畫系教授王鐵牛是王盛烈先生的長子,父親大量的畫作就在他寬綽的工作室里整齊疊放著。當年一本本的速寫筆記,也在案頭的抽屜里保存著。
王盛烈先生早年留學日本,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在魯迅美術學院任教,曾做中國畫系主任,副院長。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就深入生活,創作出了一系列反映時代精神的美術作品,并奠定了他一生藝術教育的學術基礎,如已成為紅色經典的《八女投江》、《海風》等。這些早期作品之所以為紅色,是因為它們洋溢著為革命而獻身的激情;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們濃縮了我們在一個特定時代的審美追求。
《八女投江》再現了當時東北抗日聯軍8位女戰士視死如歸,為了不遭敵人踐踏而集體投江的悲壯一幕,創作距今50年,作者時年34歲;《海風》一畫則塑造了一群海疆姑娘不愛紅妝愛武裝的颯爽英姿,創作距今45年,當時作者也年僅39歲。
王盛烈先生早期習油畫,這為他后來的水墨人物寫生和創作打下了基礎,在之前,徐悲鴻、蔣兆和等前輩藝術家的實驗已成績斐然,他們用光影、結構和體量為訴求的西式素描來推動中國畫的改革,但又矜持傳統的技法和觀看方式,讓“水墨”由此獲得了與油畫對等的形式意義,而內容則轉向了典型生活和典型人物的敘事刻畫,并由此奠定了現實主義風格在新中國的主流地位。
王盛烈先生在年輕時就深得前輩教誨,勤于實踐,承上啟下,功績卓著。晚年的王盛烈先生始畫山水,目光從人間轉向了自然,合乎邏輯地選擇了山水寄情,筆墨隨性,并在跋中嘆道:“看云識變化,人間天上同”,后又好畫荷,跋是“聽得池荷幾番聲”,似乎在儒道之間,逐漸偏向了心境的淡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