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的 感 覺
生 的 感 覺
生 的 感 覺
時間:2007-04-28 10:35:00 來源:
名家
>生 的 感 覺
杜平讓
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畫,也許秋日濃艷的雞冠花群正好吻合了我對生命的一種感受,對生的一種體驗,對生與死的一種思考。畫面的整體布局,畫面的造形因素、設色無一不與“沉重”二字有某種關聯。盡力追求畫面中各種因素的渾然一體,追求平整大氣的大境界,追求各種平面形的隨意組合,使形與形之間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氣勢與韻律。利用“圍、追、堵、截、引、泄”等各種手法,使畫面內氣不斷強盛,使畫面內在的張力不斷加強,從而力圖表達自己內在心境中對生命的一種復雜感覺?;鹨粯用利惖募t色與水一樣沉靜的藍色產生對抗,既保持紅色調的主旋律,又造成對抗所產生的強音,使迷朦的畫面突然一醒,從而也使畫面本身不斷豐富。
現代繪畫已愈來愈重視畫材的質地,一件好的藝術品,除了構思、技巧的上乘,上乘的畫材也提高了它本身的藝術價值和藝術品味。礦物顏料和高溫結晶顏料的使用,不但使畫面產生了特有的變幻莫測的光澤,而且還使畫面產生了活生生的靈性,讓人隱隱約約感到畫面是一個活性的生命體。粗細不同的顏料顆粒使畫面產生一種特殊的美感,達到很強的厚重感,從而加強了畫的份量和力度,飽和的色彩和厚重的材質使畫面產生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也迎合了現代人具有時代特征的審美心理。各種肌理的樣式變化,使畫面起向厚重的同時,也強化了人主觀的心理因素的感受。盡量擺脫既成的程式,努力產生新的審美樣式。粗細不同的礦物色和高溫結晶顏料的使用會使繪畫者面臨各種不可預測的機緣,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審美意趣和不同的具有個人特征的繪畫樣式。金屬材料的使用也會繪畫面造就特殊的語言和美感,從而大大加強了繪畫材料的功能和繪畫語言的豐富。
從開始的裱紙、熟紙、蛤粉打底到最后完成都更多地滲入了畫家的觸覺,使畫面融入了更多的人情味。用豐富而以藍綠為主的顏色做底,使顏色布滿整個畫面,為后來紅色調的顏色鋪墊沉著的底基,也使紅色的使用產生各種不同的甚至難以預想的色味變化,既豐富紅色的感覺,又不致使紅色太火。然后用8——9號的灰綠色砂粒用油畫刮刀平刮一遍,既統一色調,又使畫面開始加厚,同時又透著底層豐富的色彩變化。用復寫紙把修改好的底稿復印到畫面上,用重墨勾線,勾線的感覺已經完全不同于以前在平滑的熟紙上勾線。勾完所有輪廓線,開始大概分布畫面上紅、黑、灰等色的面積、形狀及份量,露出上端的亮灰底色。平涂、分染紅色的雞冠花頭、紅中偏綠的花葉,平鋪下端及深色的梁柱式的黑色條塊,使畫面從大的色塊布局上成立。但此時畫面太接近自然樣式,一直想追求平面構成因素的二維畫面幾乎成為泡影,令人難以忍受。幾度決心,開始用紅色的殊砂連潑帶鋪把主體花叢及下端空間造成了渾然一體的紅色空間,分染、破壞,繼續分染、繼續破壞,一直到幾乎打破了原來的自然色相及形狀,但又發現上端成了天空,太“自然”。經過反復折騰,才把畫面歸于二維的黑、白、灰的平面市局,似乎見到了一束曙光,但畫面中黑色讓紅色比得很低俗,一點也不雅氣,整個畫面中又缺少響亮的“白”。最后才發現花頸可以成為畫面中的“白”色,開始用銀箔貼出花預中可以成為“白”色的部分。制造斑駁,用金箔在畫面上以打破定形及抽象意味地貼出各種相互呼應又成旋律的形塊。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紅色的刻畫和黑、白、灰的分布,使畫面在保持渾然一體的基本狀況的前提下,不斷豐富、不斷深入,畫面也逐漸趨于完成。但色彩也趨向簡單化,又顯得柔弱,加上用色時膠量的把握過重,使畫面發悶,使顏色發色效果不理想,經過反復的磨煉,最終悟出了好多道理。用適度的膠量,使用不同粗細、不同色味的朱砂,高溫結晶的紅色系列、雄黃等重新整理畫面。大膽地使用粗顆粒的石青在打破天空嫌疑的前提下讓石青成為抽象因素的色塊擺布,最后又用鈷藍及高溫結晶的深灰藍系列在對自然感受的基礎上近乎抽象地分布畫面下 ,既使畫面出現適度的對比,又不至于侵蝕紅色的主旋律,使畫面語言在平面的授市后,既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又保持渾然一體的完整感覺。經過痛苦的磨煉,完成的畫面似乎打破了原來的樣式,稍稍融入了繪畫本來就應該具備的抽象因素及意象。這一切過程都在畫面上留下了強烈的痕跡,使我的主題逐漸顯現,留下了艱難的歷程,沉重的感覺。
杜平讓 1998年于北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