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藝術造形中的情感表現
花鳥畫藝術造形中的情感表現
花鳥畫藝術造形中的情感表現
時間:2007-04-28 10:37:00 來源:
名家
>花鳥畫藝術造形中的情感表現
杜平讓
花鳥畫是中國繪畫藝術在世界藝術之林中開放的一朵奇葩。作為中國繪畫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同樣遵循中國繪畫藝術創作所形成的寫意觀,同樣服從于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中國畫的審美意識。所謂寫意,并不是簡單地描繪似是而非的形象和含混不清的圖象來寫其大意,而是指畫家對于時代、民族、社會、自然等一切的深邃體察,在心中蘊積成的一種意識、一種精神和凝練的感情,借助客觀物象和繪畫語言表達出來。在寫意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畫既強調客觀真實又注重主觀創造,既有具象的內容又有抽象的概括,既有再現的因素又有表現的成分。這些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從的方面在中國畫中既沒有相互排斥,又不是簡單的機械拼湊,而是有機地合成為一種審美要求。只有這種有機的合成,才構成了中國畫的審美樣式?;B畫是憑借氣象萬千的自然花木鳥禽走獸為題材來寫其生氣、寫其生機,抒寫畫家內心的情思和意趣?;B畫重寫生,它的創作方法和創作精神十分強調畫家要通過耐心不竭、細致入微的手寫心記來把握形象、把握意境、把握氣氛。借助無限豐富的自然世界來表現生機、生趣,同時傳達作者的情感情思。
花鳥畫所表現的內容涉及大千世界,嚴格而高超的造形手段和造形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形是傳情達意的主要依據,是花鳥畫最基本的表現手段。無論是鼎盛時期的工筆花鳥,還是后來的畫史,都是把真切具體的形象表現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構圖的苦心經營,形象塑造的九朽一罷。翻開花鳥畫史,名家并立,風格紛呈,但傳神寫意都不脫離形態的真實、鮮明、生動,這也一直成為中國花鳥畫審美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追求形象的真實卻遠遠不能與西畫的真實相比,其思維方法、觀察方法和藝術手段都與之不同,它獨特的審美樣式決定了花鳥畫不具備也不需要具備逼真的寫實要求,它的寫實性是相對的,而非寫實性是絕對的。在形象塑造中,加強立意要求下的寫自然生氣、凝自然之意而非自然原本,追求比自然對象更具特色的理想化的藝術形象。單純化、條理化、秩序化與一整套的程式,削其繁枝,得其神韻,使形象更鮮明,節奏更強烈,表現力更充分。經過這一系列的主觀審美支配下的對自然對象的選擇和改造,既適應了花鳥畫的審美要求,化消極被動地接受對象為帶著自己的審美原則主動地塑造對象,使內容在保持了自然美的同時又融入了強烈的個人情感和個性特征??梢娎L畫藝術的生命力旨在藝術家的創造精神,其審美標準絕不是停留在形似、象形之中,而是要做到傳神達意又不失自然形態?;B畫是對自然對象的人情關照下,情感中的自然之理與畫家精神相互融合,而非謹毛而失貌。在花鳥畫的藝術發展與審美境界的嬗變之跡中,同樣是面對大自然,但我們能夠看到每個人的取材選題、造形風格、審美境界都各不相同,大凡有成就有造詣的畫家,他們都是按各自的方法去觀察,按各自的需要去尋覓,按各自的修養去思考,按各自的要求去表現,都以不同的角度以熾熱的虔誠去追求自己的審美理想,精神追求愈主動,形象塑造就愈鮮明,情感表現愈真切,藝術個性就愈強烈。深入研究花鳥畫的發展歷史、創作方法和創作精神,就很容易看出,花鳥畫的創作長期以來就有著藝術造形中情感表現的傳統。
在藝術創作中的情感抒發上,往往由重視客體的傳神到主觀意志的表現,在這其中繪畫的表現技巧,即筆墨的運用無疑占有著重要的地位。但這也使我們無形中陷入了筆墨中心論的怪圈,面對歷代藝術所呈現的多樣性的筆墨效果,使我們很容易把學習傳統簡單地理解為對筆墨技巧的熟練掌握。雖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筆墨的不同效果是可以強化作品境界的升華,但它仍然是一件藝術作品創作的表現手段而非全部。
花鳥畫的造形觀是現代花鳥畫突破的關鍵。在花鳥畫創作中,花鳥的視覺形象的處理和利用是歷代畫家所必須關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由于傳統程式的約束,而這種約束也包括傳統文化和審美情感,使得畫家變得毫無作為,把學習傳統技法和傳統樣式誤認為就是學習傳統。所以,花鳥畫發展至今就面臨著一種困境,作品缺乏藝術活力與時代生命力,在藝術語言的探索上也被無形地標榜為各種各樣國粹的形式,畫面的視覺組合平板且流于雷同,或借助于古人作品的局部加以改頭換面,或者對今人的作品進行東拼西湊,陳陳相因。我們不該“削足適履”地用一套爛熟于心的筆墨技法,去表現對生活的多樣感受。傳統不僅僅是前人留下的遺跡或前人的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創造精神,一種創造精神的流動過程。傳統意味著一種精神底蘊、意味著強烈的生命意識,而不是指一種法則或一套審美樣式。當我們把一種技藝或一套程式固定化、教條化的時候,正是背離了傳統精神。我們應該明確,脫離特定的生活現實,在寫生中無法將自然形象轉化為情感形象的處理,盲目強調筆墨至上和筆墨趣味所形成的固定的筆墨結構的畫譜主義創作方法是造成當下花鳥畫陳詞濫調的根源所在。只有注重筆墨技法發揮過程中意趣的發現,注重作品思想內涵的發泄,注重把對物象觀察過程中靈感顯現轉化為視覺語言形象的開始,才能達到神遇之境。也就是一種精神的人生境界的視覺形象的轉換。視覺造形的個性思維模式是解決作品思想靈魂的關鍵,沒有新穎的個性造形語言,就容易流于一般化、大眾化。這取決于畫家的基本功訓練方法和自身的造形意識的拓展。因為視覺形象的提煉不是一種簡單的描摹物象的輪廓而得到的視覺形象的實體,它應該是視覺物象在作者視覺感悟之后的一種經驗上的把握,是一中用虛體的形象綜合起來說明實體存在的一種精神創造,是畫家超然領悟了自然真意而創造出來的形象,無不染上作者的思想與個人意志,這就是藝術造形中的情感表現。它是一種有感而發的本質意象,是畫家內心深處那種潛在的激情的迸發,是伴隨著作者飽滿的創作熱情和活躍的藝術思維的精彩顯現,其中包融了畫家情感的全過程。同樣,對視覺典型形象的選擇和提煉是通過畫家內心情感和意趣得到印證的觀察過程中對自然形象的夸張、概括而加以塑造的,它不再是強調視覺主體的簡單刻畫,而是把它們作為視覺語言因素加以強烈的人格化、符號化。畫面中的各種形狀和形狀的有機組合是融入畫家主觀情思的整體意象組合。
只有這樣充分發揮藝術造形中的情感塑造,不斷拓展個性化的繪畫語言的同時,才能首先在視覺主體上先聲奪人,才能為畫面意境的展開奠定基礎,從而使作品的境界與時代同步。
杜平讓 2004年7月26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