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郵公司“官”到何時
集郵公司“官”到何時
集郵公司“官”到何時
近來郵市異常火爆,無論早年發行的紀特票、“文革”票、編號票、新JT票等老品,還是近年露臉的編年郵票等新品;也不論是郵票、小型張、小小本票,或者郵資封、郵資片、極限片等,現在都進入了齊升齊漲的新格局,很有些“風吹草動遠,馬馳天際闊”的大局面。
但經深入分析,多少讓我們感到失望:因為本輪行情的發起者,在于“民”而不在于“官”。這里所說的“民”,指集郵者、投資者、郵商,也包括打短線的投機者。2007郵市的“又一個春天”嚴格地說,就是他們數月數年甚至更長時間持之以恒努力取得的,他們是郵市的主宰者。這里所說的“官”,大概念是郵票發售方;具體專指國家、省、市3級集郵公司。本應是郵市主體的集郵公司,近幾年究竟在做什么?不客氣說,他們在一旁坐山觀虎斗。靜等多、空雙方相斗兩敗俱傷時,才會咪咪笑悠悠閑閑下山摘桃子。
中國集郵公司是典型的中國第一“官”。他們的業務除了依附于新郵的附加品開發外,似乎一無是處。無可厚非,在新郵附加品開發中,他們確實用盡其力,窮盡其智,碩果累累,利潤豐厚。但這與他們本職的“集郵”業務,還是有實質性距離。從參與市場、開發市場角度看,他們交給集郵者的還是一張白卷。相比之下,現在地方集郵的日子,可謂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在中國集郵公司大權獨攬的大背景下,他們的生存空間極其有限。按理,他們可以利用獨立經營的優勢,與“民”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但恰恰相反,他們只是上行下效,在特定的小圈子里進行地方性紀念郵品開發。前些年,這類業務剛剛展開時,確實有一定市場。但老調重彈,且一彈再彈,地方官員也聽厭了,地方市場也飽和了,類似郵品的前景,越來越暗淡。同是參與市場,但這個“市場”已經被他們簡單化、教條化了。
與郵市相近的股市,4月也迎來了黃金大牛市。這個市場,我們既可以看到剛剛入市的稚嫩新手,也可以看到寵辱不驚的老道股民,還可以看到機構,看到券商、看到各類開放或封閉基金。參與形式也千變萬化。包括近期還要推出的股票指數期貨。同樣是市場,同樣是參與,但卻有不同參與層次,不同資金勢力,不同投資方向。相比之下,股市的“官”與“民”的對立,遠沒有郵市這樣老死不相往來。
為什么集郵公司不能積極地參與市場運作?說白了,還是“官”商意識在作怪。我們回過頭看,過去集郵公司業務的增長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增發新郵,一是提高面值。增發新郵自然能把集郵者口袋里的錢變到公司的賬戶上來,這一點,1993年達到極致。當時生肖郵票“癸酉雞”,雖然面值只有0.20元,但聚財竟高達5000萬,這在世界郵票發行史上,也是驚人的天量數字。提高面值更是輕松的變錢方法,1997年的金箔小型張,僅僅是一個紙質包裝,就從2000萬集郵者手中撈取了1個億(如果算上120元特供集郵協會會員的硬殼包裝,聚財數還要更高)!輕松的大鍋飯吃慣了,參與市場的積極性也消耗殆盡,他們自然是無所為,不作為。
集郵公司究竟還要“官”到何時?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