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玉豬 滿握財富
漢代玉豬 滿握財富
漢代玉豬 滿握財富
在中國玉文化中,玉豬的出現是個十分特殊的現象。在我的印象中,玉豬幾乎集中于漢代,時段比較短暫,而且有別于帝王顯貴生前享用的那些質優工精的美玉,一般都作為財富的象征,當明器使用。玉豬,青白色,微黃;腹、足部雜有黑色,并灰白沁色;通體拋光,琢磨精細。玉豬的長吻前凸,肥頭大耳,貼地大肚,圓臀矮腳,比例準確,活脫脫一頭家豬的形象。
漢代的玉豬是最豐富的,數量之大、用料之優、工藝之精,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玉豬之最。漢代正處于最強盛的帝國社會,中國玉文化發展到了大氣磅礴、巔峰雄峙的特殊階段,這一時期玉所具有的神秘性和稀貴性,其地位是黃金白銀都無法企及的,因此,豬被人們選中作為對象或形式制作成玉器,可見其時被人所珍視的程度。
漢代的玉豬,既以玉握為主,它的形式少有變化,一般為十幾厘米長、三厘米左右高的扁柱體,而且采用的工藝也比較一致,即漢代玉工最著名、最擅長、最典型的“漢八刀”工藝。線條粗獷簡練、遒勁揮灑,寥寥幾刀,便把一截扁柱形的玉料雕塑成一頭肥胖可愛、匍匐在地的大肥豬,令人拍案叫絕。當然,玉豬的基型雖然相對單一,但從玉材選料上的差別以及工匠高超的個性化處理上,我們仍然能夠領略、欣賞到漢代玉豬各有千秋、別有亮點的風韻。山西太原尖草坪西漢玉豬:青玉,雜褐紅斑點,很特別,腿腳未加刻琢表示,尾部穿一小孔。江蘇揚州楊壽寶女墩新莽玉豬:青白玉,質地細膩,光澤明亮,桃形耳,吻下尾部穿小孔。陜西西安紅廟坡東漢玉豬:青玉,溫潤晶瑩,單眼皮特別細長,吻下尾部穿小孔。漢代的玉豬形式略有變化的,如山東濟南王陵西漢玉豬。“漢八刀”工藝仍然沿用,但明顯不占主導地位,只在顎腳、腹腳的分界線上。許多地方如腿腹、肩脊等處的結構變化,采用細刻線條勾勒表示,耳朵呈隱起狀,耳渦仔細磨出,整頭豬的輪廓線變得圓渾飽滿,更趨寫實風格。玉豬受沁嚴重,鼻損處鈣化為雞骨白,原玉本色幾乎看不到。玉豬變化較大的如山西朔州西漢玉豬,小耳、小腳,幾成甲殼蟲狀,沒見貫用的“漢八刀”工藝,灰白玉,受沁嚴重。
漢代玉豬形式上變化最大的,如陜西長安茅坡西漢片狀玉豬,青玉,部分土沁,完全沒有“漢八刀”的工藝痕跡,用毛糙的線條,十分具象地勾勒出一頭長吻、獠牙、菱形目、細長耳、回卷短尾、倒沖剛鬃、狂奔亂竄的野豬形象。很奇怪,玉豬在漢代盛極一時之后,突然變成了稀有品種,如安徽當涂六朝玉豬,采“漢八刀”的工藝,說明它極有可能是漢代玉豬的沿用;江西南城明朱翊金引墓出土玉豬,專家認為并非明代器物,而是漢或六朝遺物。
盛極一時的玉豬到底為什么忽然變得稀少了呢?
首先是漢代隨著外來佛教的強勢傳入,本土宗教受到極大沖擊的緣故。玉器在漢以前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功能神秘的特殊地位,完全由琮、璧、圭、璋等玉禮器溝通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宗祖神礻氏等,可是古老的宗教思想領域被釋迦牟尼主張“眾生平等”、“有生皆苦”,并以涅(超脫生死)為理想境界的佛教所沖擊。另外一個原因,恐怕在于人們對豬的看法也突然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開始由褒為貶。豬一旦失去了重要的財富象征,那么剩下的便是一副慵懶、貪睡、猴急的丑態。于是,豬自然而然地變異為詈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