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至上——中國當代藝術何以春風得意
潮流至上——中國當代藝術何以春風得意
潮流至上——中國當代藝術何以春風得意
時間:2007-04-26 09:51:00 來源:
資訊
>潮流至上——中國當代藝術何以春風得意
 |
提要:通過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以及種種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拍賣界還是理論界,我們還沒有充分地認識到藝術市場中“潮流時尚”的特征及其重要性,為什么又一個潮流被海外開啟和引領?
影響藝術品經濟價格的因素有許多,主要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藝術史意義,公眾的審美趣味、藝術家的創作態度、傳媒力量的運用等等。但是,從藝術市場的角度來看,藝術品畢竟是市場中流通的商品,所以藝術市場本身運作與發展對于其經濟價值的影響,值得格外重視。在當代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下,相比較于眾多的影響藝術市場的因素,我一直強調藝術品拍賣更易受潮流影響。或者說,藝術市場更是一個潮流運動的過程,是一部積累的歷史。它不僅包括了自身的運行制度、游戲法則、參與人群的長期積累,還包括由它所引起的全部效應是積累。它是具有自己內在規律性與固定規則的社會“游戲”,是一個可以引導與制造的“人氣場”。所以,人為策劃的潮流風尚有時候更加能夠引領和影響藝術品的經濟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誰是潮流的引領者,誰就將立于不敗之地,并獲得最大的利益。當然,引領潮流不僅僅需要足夠的經濟實力,更需要對于藝術市場的靈敏嗅覺與準確判斷力。2006年秋,當蘇富比拍賣公司在香港以1.166億元成功拍出“大明永樂年施”銘款鎏金釋迦牟尼佛像后,我在一篇文章中說,“我們期待,國內收藏家引領世界中國藝術品收藏潮流的那一天早日到來。”拍賣市場的事實證明,這一天的到來還要假以時日。
因為,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來說,西方社會一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潮流的引領者。多數情況下是等到人家拍賣出高價了,才發現這些作品的重要。結果是無論是拍賣行還是收藏家,一窩蜂的跟進,有得可以分一杯羹,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恐怕更多投資者要接下窩囊的最后一棒。這種情況雖不普遍,但也絕不是個別現場。雖然近幾年國內藝術市場異軍突起,行情火暴,但直到今天,西方引領潮流的情形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并且已經波及至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市場。通過去年和今年兩年的良好運作,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會已經開始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風向標。
最為關鍵的是:通過中國當代藝術的拍賣以及種種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拍賣界還是理論界,我們還沒有充分地認識到藝術市場中“潮流時尚”的特征及其重要性,為什么又一個潮流被海外開啟和引領?
簡單回顧一下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崛起過程:2004年開始,蘇富比和佳士得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成交額開始大幅攀升,至2005年底,交易額一年之內增長了10倍以上。而2006春季拍賣會,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行情啟動升溫的開始,這一段時間,在紐約蘇富比等國際市場上,中國當代藝術記錄頻出,屢創天價,劉小東、張曉剛、陳丹青三人的拍品在短時間內分別突破千萬元人民幣大關,吹響了中國當代藝術上漲的號角。
出人意料,2006蘇富比秋拍中,雖然成交額高于春拍,但65%的成交率相比較于春拍的89%有大幅下跌,諸多中國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的作品流拍。但就這拍賣而言,也有諸多亮點,只是中國的當代藝術家不再集體受寵,有所分化而已,并且,更年輕一代的“68后”中國新生代藝術家作品表現出強勁的勢頭,總體的成交率超過了“大牌”,許多68后藝術家更是在海外創下了個人作品的最高紀錄。
受其影響,2006秋拍不少內地拍賣公司都把中國當代藝術作為主打,期待中國當代藝術能乘勢而上。事實證明,這一策略是有成效的,2006年11月21日北京保利“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拍賣中,劉小東創作的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創下2200萬元人民幣的全球中國當代藝術品最高記錄。香港佳士得舉行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中,成交金額前10名被中國畫家包攬,其中張曉剛一人獨占5席,5幅作品成交額5380萬元港幣,創下中國當代藝術個人成交額最高記錄。蘇富比全球亞洲藝術主管斯奈德表示,2006年是分水嶺,“在國際市場上,2006年是中國當代藝術年,全世界對中國都有了空前的認識” 。
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市場上驟然掀起的熱潮,讓不少業參與者感到既興奮又迷茫。正是這種不確定的心態,也使得市場冷熱不均。比如,一向被視為中國油畫和當代藝術風向標的中國嘉德拍賣,在2006秋季當代藝術品拍賣中,只有66%的成交率。
在這種不確定的心態中,收藏者的心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紛紛出爐的“千萬級”作品,讓人們對當代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一夜成名”、突如其來的方式則多少讓人有所擔憂。不要說收藏家,藝術家自己也蒙了:作品頻頻突破高價的張曉剛認為,“作品在市場上迅速被接受、炒熱,這對中國藝術家而言是從未遭遇過的,因此也無法對此進行判斷” 。 熟悉他的另一位知名畫家說:“漲得太兇了,簡直不正常。”他認為,這其中多多少少有炒作的成分。
炒作!泡沫!通過媒體的許多文字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專業人士是這么認為2006中國當代藝術的突起的。
殊不知,這正是藝術市場自身運作的內容之一。
我們常喜歡用“炒作”這個詞,來描述一個事件被包裝、傳播和宣揚,獲取名或利的過程。在一般人心目中,它更多的帶有貶義的意味,但一個包裝、運作、輸出的過程,確實是藝術市場所需要的,也是藝術市場運行的內容之一。比如精美的圖錄、高檔的展示、精心策劃的宣傳、適當時機的選擇等等,所以它不應該是貶義的。正是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同樣的一件藝術作品比畫家剛從畫架上完成的作品,增加了價值。雖然拍賣會上成交作品的拍出過程是短暫的,但其成交的價格卻與背后的“功課”有著莫大的關聯。如果這個“功課”過程中不產生價值的話,那么藝術市場也就不存在了。
進而,說藝術市場存在泡沫也難以確定。藝術品投資不同于實物投資或者是實業投資,因為其成本(有形的與無形的)相對明確和具有可對比性。藝術品的價格更多的具有抽象性,很難被具體認定,雖然這是初入門者最關心的問題。世界最昂貴油畫、美國抽象派畫家波洛克的油畫《第5號•1948年》,從物質的角度看:一張長1.2米、寬2.4米,涂了顏料的在纖維板;從創作的技法看,是畫家將黃色和棕色顏料隨意潑灑出來的;從稀有程度看也絕不稀奇,因為波洛克的風格導致了他相對是一位高產的畫家,它是怎樣價值以1.4億美元的呢?如果不放在藝術市場這個運動的環境中,恐怕也只能用泡沫來解釋。
藝術市場的終極——藝術品鑒賞本來就具有“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的特征。藝術作品的價值雖然有高低,在具體市場運作的過程中,卻不可能進行具體量化,即使一個藝術家的作品相對穩定,我們也不能說他的每一件作品的價值都一樣,在不同的情況與不同的人群眼光中,其價值可能有天壤之別。如果一定要說有泡沫,那只能說:潮流就是泡沫!藝術市場是種有著一定歷史、參與者公認的、真實存在的經濟運行方式,漲漲跌跌作為藝術市場基本特征,如果僅僅被看作是泡沫消長的過程,無疑是不確切的。
甚至有人認為,2006年當代藝術品的非常高價現象,是藝術界人士參與拉高價格,是藝術界的自打自臉的充胖行為,這看法似乎更不靠譜。首先,推動中國當代藝術高價的是海外市場;其次,數幾億人民幣的資本運作不是一筆小數目,國內藝術家若有這個本事,恐怕不會等到現在;再次,高價拍出的作品都是藝術家早已經出手的作品,并未給這些藝術家帶來多少直接的好處(間接的影響當然是必然的),所以就有連藝術家自己也大呼“不正常”的說法。
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看不懂是有情可原的,因為藝術家不是收藏家。在一個發達完善的藝術市場運作體系中,真正的藝術家只是藝術市場的源頭——在提供產品的這個環節中起作用,在藝術市場的運作中基本就不參與了。但是一些市場人士或理論人士看不懂,就容易誤導。2007年初,正當許多人費盡心思,琢磨中國當代藝術品火暴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玄機的時候,紐約蘇富比春拍開始了。
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會因其出色的成績,已經見諸各大報端,在此簡述:3月21日,紐約蘇富比春季拍賣會落下帷幕,中國當代藝術行情繼續火暴。此次拍賣會當代畫作部分大部分是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總成交價超過兩億人民幣。國內知名的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的作品《血緣系列:三個同志》被重點推薦,以211.2百萬美元的價格成交,被歐洲的一位私人收藏家以電話競買的方式拿下。張曉剛的另外五件作品以45萬美元到200多萬美元不等的價格易主,總成交額超過四百萬美金。此外,岳敏君的《金魚》以138.4百萬美元的價格成交,打破了畫家個人單幅作品拍賣的最高記錄。整場拍賣會最大的黑馬——寫實主義油畫家冷軍,他的作品《五角星》以120萬美金的高價成交,將去年在中國保利秋拍中拍出的《世紀風景之三》572萬人民幣的記錄遠遠甩在了后面……
對于這場拍賣的成功,國內某報道文章的第一句話是:“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人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這話可能確切地描述了當前國內關注當代藝術的藏家的狀況,但仔細想想,卻實在是令人心酸。我們的藝術品,卻需要“飄揚過海去看它”,其價值的定位的話語權在人家手里,我們做得只是眼巴巴地等著人家的成交價,然后把它當成風向標!我相信這與文化霸權之類的沒有多大的瓜葛。市場是自由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購買者未必了解和喜歡中國當代藝術,這只是有預謀的計劃,但我更愿意心悅誠服地把這看成是投資眼光的預謀。因為,推動中國藝術走向國際市場,畢竟是好事;此外,這也是國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信心十足的一個證明,他們相信中國藝術會伴隨中國經濟的騰飛,有更好的前景。
中國經濟日益發達了,從世界范圍內中國藏家參與的拍賣的情況看,金錢似乎不是大問題,對于藝術市場的研究與判斷卻是最難的,也是最珍貴的因素。我們無法達到引領潮流,恰恰反映了我們的藝術市場還處在一個“奮起直追”的階段。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重視、正視并研究這個問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