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墓掘出金絲楠木棺陣 距今2500多年
江西古墓掘出金絲楠木棺陣 距今2500多年
江西古墓掘出金絲楠木棺陣 距今2500多年
時間:2007-04-25 08:58:00 來源:江南都市報
收藏
>江西古墓掘出金絲楠木棺陣 距今2500多年
發掘現場
《靖安開挖神秘古墓》最新進展
靖安古墓掘出金絲楠木棺陣
為距今2500多年的大型春秋戰國古墓 墓葬形式全國罕見
核心提示:今年1月9日,由于盜墓賊行跡敗露,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李洲坳附近的兩座古墓才被人發現。本報此前曾對此事進行過報道。昨日,從考古現場傳出消息,經過考古專家3個月的挖掘和清理,發現這兩座古墓之下還有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墓葬。幸好表層的兩座晚清、元代墓地迷惑了盜墓賊,才令下面這處距今2500多年的大型春秋戰國墓葬完好無損。 考古人員在這個100平方米的墓葬內挖掘出3排排列整齊的金絲楠木棺材,雖然考古人員拒絕透露任何內情,但仍然當著記者的面驚嘆:其墓葬形式全國罕見。
21口金絲楠木棺排列整齊保存完好
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李洲坳附近發現的古墓群,究竟藏有什么秘密?昨日,記者得到從挖掘現場傳來的消息:4月21日,古墓表層清理出來后,現場的壯觀讓很多圍觀者吃驚,墓葬總共有21口棺木分三排整齊排列,棺木保存完好,棺木的材料為高檔的金絲楠木所制,上面的黑漆顏色還清晰可見。
一位從挖掘現場出來的工作人員雖然不愿透露詳情,但還是說,這些棺木群僅僅只是真容初現,估計古墓群分三層,棺木群作為陪葬墓只是古墓的第一層,第二層仍然是陪葬墓,真正的主墓室還在下面更深的第三層。至于墓主的身份,該工作人員猜測,此墓葬規模較大,且棺木材質較好,所以墓主的身份很可能非富即貴。此外,李家村的村民相傳是春秋時期徐國的后代,所以墓主也有可能與徐國有關。
為防止被暴雨破壞棺木全被竹篾遮蓋
由于整個挖掘現場被塑料布、鐵皮和竹篾柵欄圍起,外圍有民警把守,記者只能透過縫隙看到工作人員在大約100平方米的范圍內忙碌著。
記者眼前的100平方米方形挖掘區內,眾多金絲楠木棺材被竹篾鋪蓋著。盡管發掘人員正在清理淤泥和積水,但由于前日的降雨,挖掘坑內仍是一片泥濘。有當地人告訴記者,工作人員擔心22日棺木被暴雨破壞,才用竹篾將墓葬表層挖出的21口棺木都遮蓋起來。
記者爬到旁邊的小山坡上,透過竹篾的縫隙,隱約可見下面的棺木。昨日中午11時50分許,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其他發掘人員的幫助下,開始對靠近邊緣的一處遺址進行清理。經過10多分鐘的清理,黃色的泥土中逐漸呈現出一口黑色棺木。雖然只是露出了一部分,但是可以看出該棺木保存得較為完整。隨后,考古人員很快用竹篾將其覆蓋。
為春秋戰國古墓墓葬形式全國罕見
在保護圍欄之外,偶爾進出的考古人員和現場工作人員都拒絕接受采訪,并對棺木的具體數字保密。一名考古人員表示,為了保護文物,所以他們用竹篾將棺木遮蓋住。此外,因為墓葬太深,地底下水位高,挖掘中要進行高難度的排水,還要防止塌方等異常情況發生,所以發掘難度很大,進度比較慢,但“五一”節后表面這層的清理工作估計可以基本結束。
現場考古專家對古墓詳細信息的封鎖,使得這座大型古墓更具神秘色彩。
昨日,現場的考古專家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初步認定這座古墓為墓葬形式全國罕見的春秋戰國古墓,對當時的文化、風俗等歷史情況的了解,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記者從側面向文物專家了解到,迄今為止,我國江南地區出土的春秋時期大型墓葬極少,這次的考古發掘屬我省考古史上的首次,將填補我省先秦考古史上的許多空白。
當地早在1979年曾出土春秋青銅器
據了解,水口鄉的地理平面圖形狀如馬鞍,位于靖安縣的中部和南部,東鄰雙溪鎮和雷公尖鄉、寶峰鄉,南界奉新縣躁下鄉和本縣香田鄉,西連煙竹鄉和高湖鄉,北毗躁都鄉和三爪侖鄉。其北部高峰聳立,有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3座,南河從中部穿過,兩岸較為平坦。
在李家村發現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其實并不奇怪,因為早在1979年3月,水口鄉李家村的農民在修機耕道時,就曾挖出春秋時期徐國青銅器3件。包括刻有銘文“徐王義楚,擇其吉金,自作盥盤”的水器盥盤一件,刻有銘文“雁君之孫徐令尹者旨型,擇其吉金,自作盧盤”的盧盤(即爐盤)一件,全器素面無銘文、類似現在炭箕的村一件。
 |
古墓挖掘現場,在100平方米范圍內,出現3排排列整齊的21口金絲楠木棺材。記者許南平/攝
露出的黑色金絲楠木棺材一角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