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大印從村娃手中獲得
金代大印從村娃手中獲得
金代大印從村娃手中獲得
3000余件藏品絕大部分來自民間
相對于省博物館11萬件的館藏,哈爾濱市藝術博物館的藏品既沒有其豐富,名頭也沒有其“響亮”,但因其根植于哈爾濱這片土壤,演繹著哈爾濱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因此,它與市民更近、更親切。
成立初衷擬建蠟像館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市有關部門擬建哈爾濱市博物館。最初的想法是想建一個蠟像館,將哈爾濱已故和健在的知名老藝術家塑成蠟像展出。但在考察時,得悉制作一個蠟像僅頭部和手部的費用就高達1萬元,還不包括展廳相關的配置,細算所需費用遠遠超出預算,因此建蠟像館的計劃擱淺。
1994年12月8日,哈爾濱市博物館成立。為區別于省博物館,命名為哈爾濱市藝術博物館。
市博物館最初收藏了哈爾濱所管轄的5個縣的部分藏品,其中包括阿城的齊國王墓出土的部分服飾碎片,賓縣出土的金代六耳行軍鐵鍋,依蘭的遼金時代的銅飾、玉器,方正抗聯時期的“血書”及三軍政治部大印等。
村娃“玩具”原是金代大印
市博物館現有藏品3000余件,絕大部分來自民間。在考古工作者的收藏中,亦有不少趣聞。上個世紀80年代初,市文物管理站的考古人員在哈爾濱市周邊村屯進行田野考古調查時,見一個村娃正在玩一個類似于尜的“銅疙瘩”,當時“銅疙瘩”被拴在一根繩子上,孩子正拖著它轉圈。
考古人員發現這個“銅疙瘩”上刻有“九疊篆字”,這是一種極難辨認的篆刻法,判定該疙瘩上肯定有“學問”,遂找到孩子家長相詢。
據這位村民家長介紹,這“銅疙瘩”是趟地時趟出來的,孩子沒玩的,就給它拴了根繩子當“玩具”。考古人員當即買下。
后經研究人員拆字分解,認定“銅疙瘩”上的7個大字為“迷你迭河謀克印”,為金代掌管類似于現在鄉鎮級政府的大印。這不僅對于研究哈爾濱金代發展歷史有很高的價值,而且還為金代“謀克”、“猛克”制度找到了實證證據。
“承安寶貨”的發現也是相當的離奇。據介紹,1991年發洪水時,賓縣的一座橋梁被沖毀。大水回落后,當地人在橋底發現了7個“亞腰形銀錠”,一些人私下將這些銀錠賣給了文物販子。當地文物部門知悉后立刻報案,公安部門展開追蹤,一直追到了貴州、廣西一帶,費盡千辛萬苦才將7枚銀錠悉數追回。
經認定,這7枚叫做“承安寶貨”的銀錠是金代面值較高的貨幣,品相非常好,目前全國僅有18枚,非常珍貴。
院中石器記錄民間文化
市博物館也收藏了大量反映本地區古代、近現代歷史發展線索的歷史文物。如閻家崗古人類遺址化石,構成了哈爾濱市最早的人類活動場景,把哈爾濱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前推到2.3萬年左右。
在市博物館的大院內,散放著一些碾盤、磨盤以及石碑、礎石等石器,都是一些民間流散的物品,盡管其年代已不可考,但都承載著一段歷史。
據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早年人們將磨盤叫做“白虎”,認為是不吉之物。現代化加工糧食的機器普及后,村民們便將磨盤這種原始的糧食加工物分拆成兩半,埋到村外。市博物館的磨盤就是考古人員在民間發現之后,運回博物館,再恢復原樣進行展覽的。
另有一塊上刻“除暴安良”字樣的石碑,是給日本人立的“功德碑”,這也是日本侵華的罪證之一。此外,還有日本人用的衡器“半斗”等物品。
據了解,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市博物館,近幾年,市博物館不斷舉辦臨時性的展覽,以提高知名度。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展覽有陳雷書畫展、第二屆全國連環畫展、建軍七十周年展、二戰勝利五十年展等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