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話劇劇照明信片驚現潘家園
百年前話劇劇照明信片驚現潘家園
百年前話劇劇照明信片驚現潘家園
時間:2007-04-23 09:23:00 來源:中國藝術報
收藏
>百年前話劇劇照明信片驚現潘家園
 |
2007年,西方經典戲劇樣式——話劇進入中國已滿一百年,其源頭公認是當代文藝大家李叔同留學日本期間發起成立的春柳社文藝研究會于1907年2月11日在新落成的東京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禮堂公演改編自法國作家小仲馬名著的話劇《茶花女》第三幕。然而,這次意義重大的演出留下的相關文獻極少,尤其是圖像資料匱乏,除了李叔同送給他的學生李鴻梁兩張自己扮演茶花女的造型照等外,流傳較廣的就是1937年5月出版的《光明》雜志2卷12期上刊出戲劇前輩尤兢(于伶)珍藏的那張已撕去了一半的《茶花女》劇照明信片。
值慶祝中國話劇誕生百年紀念活動的序幕拉開之際,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文藝史研究收藏家張偉3月18日通過新聞媒體公開披露,近年從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發掘出兩張春柳社《茶花女》劇照老明信片。其中一張與尤兢收藏的那枚殘片相同,從這張完整的明信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殘片被撕去的一半正好是李叔同扮演的瑪格麗特低首悲痛的畫面(圖1);而另一張和葛一虹主編《中國話劇通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版)在插圖首頁上使用的“阿芒讀書,瑪格麗特臥榻”源自同一幅劇照,但明信片的畫面顯然更完整,清晰度也遠遠勝于“通史”插圖。這兩張明信片均為黑白印刷,紙質硬朗,品相完好,正面明信片格式為日文字樣,背面的劇照下方統一印有“茶花女匏址坪訣別之場·春柳社演劇紀念品”字樣,表明是在日本印制的一整套春柳社《茶花女》演出紀念明信片中的兩張。時隔一個世紀,這兩張老明信片成了中國話劇歷史進程的珍貴記憶,循著話劇本身發展的足印又從東瀛之島來到中華,堪稱中國戲劇、文史、收藏三界的一大幸事!
無獨有偶,潘家園發掘出春柳社首演《茶花女》的兩張劇照明信片珍品不久,國內民間又“出土”了一批記錄春柳社隨后幾次演出的劇照老明信片,而且數量達八枚之多。真可謂獻給中國話劇百年的一份難得禮物。當初春柳社同人受《茶花女》上演成功的鼓舞,隨即根據林琴南翻譯美國斯托夫人的長篇小說《黑奴吁天錄》(原名《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成五幕新劇《黑奴吁天錄》,于同年6月1日、2日在東京頗有名氣的劇場本鄉座上演了兩場,非常成功,引起日本戲劇界的轟動。繼《黑奴吁天錄》后,春柳社在1908年上演了《相生憐》、《新蝶夢》等多幕劇;次年初,又上演了《鳴不平》等劇;1909年初上演了四幕劇《熱淚》,以后還上演了《金色夜叉》、《不如歸》等劇。這次從民間發現的八枚明信片,圖案都是上述這些早期春柳社演出劇目的黑白劇照(圖2《黑奴吁天錄》劇照、圖3《熱淚》劇照、圖4《金色夜叉》劇照),制作者是東京銀座上方屋,雖歷經百年,保存卻很完好,畫面也十分清晰。一次發現如此多的中國話劇早期圖像文獻,前所未有,其文獻價值不言而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