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國璋:無望與絕望中完成《七九河開》
滑國璋:無望與絕望中完成《七九河開》
滑國璋:無望與絕望中完成《七九河開》
時間:2007-04-21 08:55:00 來源:
名家
>滑國璋:無望與絕望中完成《七九河開》
 |
滑國璋火了。是在暮年時刻。64歲。
火的原因與一本書有關。書名很有意境:《七九河開》。
此前的作品研討會上,作家、評論家、新聞媒體記者對這本書發表了相當多的贊譽之辭;而在此后的日子里,滑國璋卻向外界表示,這是一次無功利的寫作。
滑國璋,書法家、作家、畫家。對于這些頭銜,他并不在意。更多時候,更愿意別人稱其為隱士、高士、傳統文化人。
與易中天、于丹等人“火”的程度有所不同,滑國璋的迅速“竄紅”已經引起學界對高雅文學與通俗文學之間思辯的口水大戰。
沒有人能夠替代滑國璋遭遇“情變”后經受的孤獨、落寞,同樣無人能夠讀懂滑本人真正的快樂。四月的春風,肆意游走塞外街巷。斑駁筒子樓里,一位老人的精神世界正在接受沐浴、洗禮。
★泣血“荒唐”言背后的精神掙扎
好久沒有刮胡子,滑國璋穿著隨便、無緣名牌。性格使然。剛剛收拾過的書畫案頭尚顯干凈。
雙手瘦弱,典型文化人。四月的一天上午,滑國璋抬眼眺望窗外,屋中小鳥自由歌唱。此時,手機聲此起彼伏響起,“又是索要《七九河開》一書的朋友。”面對記者,滑無奈。“已經送不起了。”原因歸結為朋友太多。
《七九河開》出版后,滑每天的議事日程中多了一項工作,回復電話與短信。“電話一般是索書。短信多是朋友的讀后感。”
這樣的生活方式,滑此前并未想到。歷時三年蟄伏而成的這本書,此前并未想過出版。“僅僅是在一次生病后,實習護士一句這個人有可能喪失記憶后才萌發寫作此書。”“目的是想對自己的親情、友情、愛情作一次精神回顧與旅行。”
彼時,滑國璋生活和美,一家三口、天倫之樂。對于愛情極度自信。滑本人無法預料的婚變卻在此間潛滋瘋長,爬格子的快樂忘記了生活的捉弄所帶來的痛與悲。三年后的今天想來,滑依然感到不寒而栗。
婚變出現在寫書的過程中,原書名《風過無痕》中許多章節已經寫就,包括對前妻近乎完美的文字。
傷感日子無情出現,打亂了所有寫作計劃,滑國璋很多“泣血”文字是在無望與絕望中完成。
《百年孤獨》式的“孤獨”,在最后的寫作日子,一個身患腦梗的老人佝僂著身子,無奈離開住了十多年的筒子樓,移師異地含淚寫作。“在自己設置的空中樓閣里,我的世界一片漆黑,灰暗無時不在侵襲內心。”滑的無奈至今難以自制。
喜讀《紅樓夢》一書的滑國璋,雖未自稱其境遇與曹雪芹相同,但在寫成此書后,將其語言一以貫之為“荒唐言”。這樣的概括,似乎與千古名著《紅樓夢》中那首“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有關呢?滑沒有解釋,但外界普遍認為,滑的寫作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該書的精髓。這也是《七九河開》這部文學自傳獲得巨大聲譽的原因之一。
★“竹林七賢”式文人的艱難“蛻變”
1993年普通一天,滑國璋的精神世界有種沖破世俗的愉悅。
那一天,滑國璋獲準退休。時年,滑步入知天命年齡。
解脫了原單位的枯燥、無聊,滑的人生開始“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一個人的精彩。“投入大量精力作畫、揮毫潑墨。”退休工資的微薄,此后的日子里,滑與前妻購置了裱畫機。目的單純,僅為改善生活質量。滑本人則將此舉概述為“換些酒資、貼補家用。”
潮起潮落。無情的市場經濟,傳統文人如何迅速適應?面對這樣的命題,滑本人保持了堅守,用其特有的道德底線。“我的圈子不是很廣,許多朋友來索畫、索字,因著各種緣由,僅收取勞務費,甚至友情相送。”
滑國璋秀才交情紙半張的處世方式,迅即在圈內奉為美談。一個重要的細節是,圈內進行文人聚會之際,滑本人常以“武林盟主”身份出現。
這樣的生活方式,滑甚為滿意。“二三密友相聚,濁酒清酒相逢,縱談人生快事。”而這樣的行為,成為前妻玩笑中的詬病。滑的退休人生中最重要的場面是,熟識或不熟識的朋友赴其處,總要豪飲。飲后姿態萬千,“有的高聲大嗓吟詩作賦,有的醉臥床上抑或嘔吐地板……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時代在改變。滑忘卻了“進取”依然沉浸在自我陶醉。朋友的房子在逐漸變大、變寬,而滑的房子卻在變舊、變窄(一個大畫桌占據了相當位置)。反差拉大,滑為此想過改變,然而在怯懦的思考中,隨后選擇了放棄。“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還能撐多久,每月千余元的還貸壓力,無法讓收入很少的前妻承擔。”一番自我安慰后,此事作罷。
物質的相對拮據,滑亦曾不安。但滑是一個能夠自己說服自己的人,“還是喜歡這樣的平淡生活。”相反,對于一些所謂書畫名家的行為,滑充滿了鄙薄。“哄抬價格,字畫最大限度商品化、銅臭化。人情正在用金錢代替。”
遭遇婚變后的滑國璋,似乎直到現在才幡然明了生活的某種軌跡。幾天前,書桌的一角,用電腦打出了這樣的文字:“因單位集資蓋房,凡索字畫者均按潤格精確計價,集資完成后墨寶整捆贈人!”而另一角則有“勿送禮,送禮不影響計價”的滑氏幽默。
這樣的文字,或許從某種程度折射出滑的心理轉變。但其本人依然執著的堅稱自己是“一個活在精神世界的老人”。
★彷徨在愛與痛的邊緣
愛情,成為滑的生命。這一點類似詩人普希金。區別僅在于面對愛情的沖動幅度。
幾天前,滑的重要抉擇開始“實施”,懸掛了多年的前妻玉照離開他的視野。“睹物思人”。“崩潰的精神,接受不了太多的打擊。”《七九河開》洛陽紙貴。閱者無不動情。籍此,探討愛情乃至愛情在市場經濟之下的堅守話題,成為文人雅士近期熱議。“中心話題的確立”一次次觸動滑一顆曾經死寂現在驛動的心。甚至悲傷的流行歌曲都會成為落淚的借口。
彷徨、落寞,一個文人的凄苦與無助。學者曾憲東感慨直言滑國璋為“情癡”,這個中性詞語的凝練概括,亦讓文化界聯想到滑國璋的賈寶玉身份與角色。對于這樣的詰問,滑國璋亦承認自己的兒女情長一面。
一個近期的典型細節則成為滑兒女情長式的例證,一位讀者在看過滑的文字深情地發出了如下追問“人與人的錯過,與相遇一樣不可避免。即便是追逐了,留在身邊,那錯過卻也是要發生的。錯過的何止是年齡,何止是歲月,更有青春,青春的情感、沖動、憧憬,人一寸寸體味生命、體味世事的過程,兩個人不在一個人生流程中。”
飽含哲理的追問,成為滑思考并潸然淚下的愛情感悟。在感悟中,滑表達自己的心已死寂,不再尋找近乎完美的愛情。在滑國璋的眼中,真正的愛情是超乎功利,能經得起現實的擊打。“而自己愛巢的忽然坍塌,則從另一個角度凸現了畫家身份的滑國璋,給自己留下的人生敗筆。”
150天的煎熬,痛不欲生。在失去愛情的日子里滑國璋做過種種幻想與猜想,甚至在其書中設想過死亡時刻的描述。而讓人痛感造化弄人的另一細節則是,書的結尾處,滑依然對前妻發出呼喊,那聲音似乎在傳達一首流行歌曲的道白“回來吧,我依然愛你,可所有的語言卻又顯得那么無力,我又想干脆的把你忘記,可是我不能欺騙自己。”滑的一位忠實讀者如是感嘆。
《七九河開》一書出版后,很多讀者充滿關切語言試圖打聽滑前妻的下落,而這樣的關心似乎有些多余,滑表示“緣分已盡,我不再走進你的世界,你的世界我已全部刪除。”對生活的多重失望,讓這位患腦梗的老人言語中多處表露無盡的傷感。
★一個黃昏老人隨想的只言片語
幸福與背叛。女人是什么。多情的理解。這些艱澀的人生命題忽然降臨在滑目前的精神世界。
滑國璋承認自己不是一個堅強的人,因此自己很難走出“婚變”后的陰影。“某種意義上,滑是一個幻想式的文人。”研討會上,曾有專家如是表示。
“女人都瞧不起男人,認為男人是笨蛋,但卻又偏偏希望自己是個男人,這就是女人最大的毛病。”步入黃昏,滑國璋開始了這些只有哲學家才感興趣的命題的思考。而這樣的思考恰與其前期的對女人的理解構成矛盾。
前期的滑國璋對于少女有著令人無法想像的贊美:“少女閃動的眸子里,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為她們給世界加了一層用天真磨制的濾色鏡。她們是在露珠的折射中去欣賞世界的,它因而顯得格外純凈而美妙。”前期的散文中,滑對女人有著郭沫若筆下的熱情。
伊人遠去,漸行漸遠。如今,這位黃昏老人真正能夠留戀的只有自己的女兒,一個13歲的小精靈。“我這里有電腦,或許這是吸引孩子能長來的理由。”離婚后的不長時間,滑曾經試圖以其老邁身軀與孩子相依為命,打發時日。但后來的事實則演變為,因疾病的困擾而成為一次退卻的舉措。
孩子不在身邊的時日,滑國璋用更多的時間構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并不認為自己貧窮。“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對于現代化的器械,滑沒有更多的感知,家里的電腦滑幾乎不會操作,所寫文章的謄抄工作大多由其助手或朋友等人完成。
一個發黃的書架,堆散著同樣發黃的書籍。“當塵世喧囂不再時,往往是我閱讀的開始。”滑國璋并不認為自己是書藏家,那些陪伴他度過的或高興或悲傷的書籍,更多的見證著這個家庭曾有的一切和現在擁有的一切。
斑駁的筒子樓里,黃昏老人的起居很多時刻都需自己完成,而隨著一個叫大雁的助手數月后的離去,能夠想像的聲音更多的是,屋中的小鳥叫聲和來電的手機聲音。
“而這一切的發生,則源于一場婚變。”滑國璋的孤獨似乎是必然的,“必然發生的另外一件事,則是因婚變而誕生的《七九河開》的初版與再版,或者還有其他……”昏黃的燈光下,黃昏老人喃喃自語,淚珠掛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