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剪紙——刻刀下的精彩
四川剪紙——刻刀下的精彩
四川剪紙——刻刀下的精彩
“2007中國剪紙藝術精品博覽會”評獎結果4月7日在揚州揭曉,我省報送5件作品參評,其中綿陽黃英的十米剪紙長卷《蠶絲祖母———嫘祖》摘得銅獎,四川榮獲“優秀組織獎”。
載譽歸來的黃英日前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千萬莫小看了這兩個獎,這次好多省份都刷了“白板”,這說明我們四川剪紙有實力。
苦鉆研16年的“剪花娘子”
本次博覽會由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舉辦,全國有26個省、市、自治區的1000余件剪紙作品參展。黃英的《蠶絲祖母———嫘祖》,長10米、高5.7米,是本次最大最長的作品,全面展現了中華祖母嫘祖的豐功偉績和遠古風情。這幅作品還在2004年春舉辦的“第二屆華夏風韻剪紙藝術展”奪得金獎,在2005年的“國際剪紙藝術展”中獲得銀獎。
有著16年剪紙歷史的黃英,是川內聞名的“剪花娘子”。出身教師的她,為了學習民俗文化,專門拜師綿陽安縣民俗專家高一旭,也曾師從于民間工藝大師徐陽,通過多年鉆研,她的剪紙風格已自成一家。不但作品多次獲全國、省級獎,她還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古往今來,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域風格流派。黃英所在的川西北一帶的剪紙,兼具“南派”的纖巧秀逸和“北派”的渾厚蒼勁。具有自己獨有的刀味紙感。但是,“川西北一帶的剪紙模仿痕跡多,總體上沒有自己的特色。”黃英認為。
所幸的是,近幾年川西北一帶的剪紙藝術家們紛紛認識到不足,不約而同地走起地方特色文化路線。此次選送的5件參賽作品均是傳統文化題材,在總體上“推廣”了四川,受到業內好評。
走市場用腦子指揮刀子長期以來,剪紙藝術僅被用于祭祀或裝飾,如今,剪紙藝術有了新的拓展,廣泛應用于產品包裝設計、服裝設計、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臺美術等方面。
黃英認為,走市場是剪紙發揚光大的關鍵,“民間工藝必須融入社會,讓更多的人認識這門藝術的價值,它才有生命力。無用的東西早晚會淘汰。”
前年,黃英精心挑選了56張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綿陽風情的剪紙作品,其中包括《鹽亭嫘祖》、《川北婚俗》、《李白文化》等,制作了一套精美的剪紙撲克牌,目前正向全國發行。
此前,綿陽平武的謝成飛也創作出版了一套剪紙藝術明信片。這套明信片共有4枚,均取材于大熊貓,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有較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謝成飛還在平武縣城開了一家專門經營剪紙作品的小店。他說,賺不賺錢不要緊,主要是以藝術養藝術。如今,這家剪紙作品專賣店已成為當地旅游的一個品牌。
為使更多人熱愛并學習剪紙藝術,黃英從2005年起,在綿陽涪城區建起了磨家、塘汛和石洞三個“綿陽民間剪紙藝術示范點”,讓上千名農村婦女在勞作閑暇之時,拿起剪刀學剪紙。如今,綿陽涪城區的剪紙藝術已被四川省文化廳列為保護性民間文化項目。
據筆者了解,目前我省民協即將著手準備搞川西北剪紙集成,“有了這個,四川的剪紙藝術就不愁斷根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