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
筷子與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文明關系密切。用筷子夾取食物,一直是炎黃子孫的習慣。筷子,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可謂中國的國粹。由于筷子具有奇妙的特性,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收藏者。到中國旅游的很多外賓把筷子作為“工藝品”、“藝術品”買回去收藏或饋贈親友。據報載,全世界約有2萬多位筷子收藏家。
現今的筷子已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頗具觀賞價值的手工藝品。它跟繪畫、雕刻聯姻,經藝人巧手點化,方寸之間容納大千世界,供人觀賞把玩,樂趣無窮,越來越贏得人們的青睞。
筷子,作為中國人使用了幾千年的傳統用具,在特定歷史時期使用過的筷子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更具有收藏價值。據報道,印度尼西亞有位華僑,收藏了各式各樣的筷子900多種,其中最名貴的一雙,相傳是我國明朝一位皇妃使用過的一雙純金打造的筷子。
我國歷來就有收藏老祖宗傳下來的筷子的習俗,特別是長壽的老人樂意將使用過的筷子傳給后代。我國收藏筷子最著名的上海離休干部藍翔先生被譽為“筷博士”,他創建了我國第一座私人藏筷館,收藏了稀奇古怪的筷子上千件,有寶石筷、密胺筷、竹雕筷、景泰藍骨筷、烏木筷、岫玉筷、竹簧筷……這些筷子都各具特色。如一雙“綠竹晚紅”象牙筷,描著青山綠水,只有將筷子并攏,才能窺見全圖。一雙小小的筷子上有書有畫,是值得玩賞的工藝品。藍翔多年來癡迷于中國筷子文化研究,他辛辛苦苦收藏了散落在民間的各種古老筷子,共計1500多雙,編寫了一本有關筷子文化的專著《筷子古今談》。目前,上海還涌現了不少收藏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筷子的愛好者。
滲透華夏文化的筷子,具有珍貴的收藏價值。小小的筷子,還是友誼的使者。1972年2月21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宴請尼克松總統,宴會上,尼克松總統竟能熟練地使用筷子夾菜進食。原來,尼克松聽從了他智囊人物的勸告,在訪問之前花幾個月的時間“刻苦學習”,才練就用筷技藝。宴會剛結束,一位加拿大記者快步走到桌前,將尼克松使用過的筷子迅速裝進懷里。在場的人先是驚訝不已,旋即恍然大悟,都佩服這位年輕人的機靈。這件事傳到美國后引起關注,有位收藏家竟想出價2000美元收購這雙筷子。
筷子收藏需要注意的問題
我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早在商朝就使用筷子。近代我國出土的商代青銅品中,也發現了箕(筷子)和匕(湯匙)等餐具。
筷子從用料上講,有竹、杉、檜、桑槐、紫檀、烏木、黑檀、玉筷、銅筷、鐵筷、銀筷、不銹鋼筷等等。從形狀上分,筷子有圓、棱、粗、細、扁,先細后粗、一劈兩根等形狀;工藝上有涂漆、包金、雕刻、燙花等筷子。
各種筷子中,最珍貴的要數象牙筷、犀角筷、烏木鑲金筷和各種玉筷。最受人們歡迎的是本色材料制成的竹筷、木筷。
我國較著名的筷子有四川武侯寺的獅子頭竹筷,成都望江樓的烙花筷,河南中岳廟的楠木筷,武漢黃鶴樓的貼花筷,河南陽明山的通缺陷筷,北京的象牙筷,杭州的天竺筷,福建的漆筷,四川滬州江安的楠木筷,廣東的烏木筷,桂林的烙畫筷等等。
北京的象牙筷,淺刻仕女,花鳥或風景,飾以彩華;桂林的烙畫筷,烙印自然景色,白綠相間,清麗大方。四川江安的楠竹筷,在筷子頂端雕有千姿面態的獅子,有方獅、圓獅、單獅、雙獅、活眼獅、系鈴獅等,每頭獅子口含轉動靈活的竹球。福建福州的漆筷,以花色新鮮、色調瑰麗吸引人。浙江杭州產的天竺筷,以天竺山上的實心細折竹為原料精制而成。在筷子身上燙制圖案,大都是“吉祥如意”、“游龍戲鳳”和“西湖十景”的圖案,并在筷頭上包一層光亮“帽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