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惠有位老人以書法會友
通惠有位老人以書法會友
通惠有位老人以書法會友
在稠城街道通惠社區,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寫心齋”,“寫心齋”的主人就是年逾古稀的金承月老人。在兩米見寬三米見長的書房里,筆者見到,金老身著黑色西服,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書房內墨香氤氳,十三支粗細不一的毛筆懸掛在書桌前的墻壁上,桌上筆墨紙硯一應俱全。金老一生曾任通訊員、審判員、書記員等職,退休后又被聘為高級教師,教授法律、書法、哲學。金老雖然職務更替不斷,但不變的是對書法的鐘愛。
金承月6歲即開始學習書法,至今仍對第一次公開練書法記憶猶新。金承月的隔壁鄰居四弟爺爺在村里是難得的讀書人,金承月小時候就跟他練毛筆字。農村有傳統,春節或婚喪嫁娶都要有對子,這擔子自然就落到四弟爺爺的身上。11歲那年春節,四弟爺爺興致突發,讓金承月寫了一副對聯。第二天掛到門上,鄉里鄉親都說“咦,怎么不像四弟的字了呢?”當大家聽說是金承月所作,都說“好,才11歲就有這樣的功力,不錯不錯。”之后,四弟爺爺參軍,寫春聯的任務就由金承月來繼承。金承月戲言“那時候家里窮,買紙是一大筆開銷。那時候幫大伙寫春聯,倒像是他們買紙給我練字的。”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看到報紙上有書法作品發表,金承月也想知道自己的字能不能被人認可,就在春節值班的時候揮筆寫了“氣壯山河”四個行草字寄往《供銷合作報》。字寄出之后金承月就淡忘了,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單位領導找他談話時提起了這件事,“金承月,不簡單嘛,還‘氣壯山河’。”金承月一時沒反應過來,后來領導拿出報紙,金承月才猛然記起自己曾經投了一件書法作品。“氣壯山河”成了金老的成名之作,從那以后,自己的書法得到承認,金承月寫書法的熱情更高了。至今“氣壯山河”這幅字還掛在他的“寫心齋”內,在之后近20年的書法人生中,僅“氣壯山河”就贈送了不下80幅。
金承月的作品主要贈送給朋友、同事、學生。二十幾年的贈送,耗費了金承月20000元左右,但金承月仍然很開心,只要有人求字,他是來者不拒,盡量滿足來人的要求,至今大概已贈送2500多幅書法作品。隨著近幾年來市民文化素養、品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求字,最多一年要送出200多幅字,一般一年也在150幅左右。
金承月的書法作品經文化部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質部鑒定已達到特二級行草水平,但金老從來沒有用作品謀利益。在金承月的朋友圈里流傳著這樣的故事:2003年下半年,浦江一位小有名氣的書畫藝人帶了十來幅作品到稠城街道祖科塘老年協會推銷自己的作品,并稱自己的作品2000元一幅。會長金積桂指了指墻上金承月贈送的書畫,說“你比比看,你的和這個哪個比較好?”書畫藝人說,你的這個買來多少錢?金積桂說,我的這個啊,不要一分錢,是別人贈送的。浦江藝人聽了掉頭背了自己的書畫就走了。
因為字寫得好,朋友的親戚、朋友看到了又會請金承月寫,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連在國外經商的人都慕名前來。邢惠栓是金承月朋友的兒子,在迪拜經商,今年春節回家見家里添了一幅書法作品,筆力遒勁,就問家里人是誰所作,想要一幅帶到迪拜去。金承月聽說了,特意選了劉禹錫的《浪淘沙》送給邢惠栓,提醒他在外要勤儉節約,珍惜自己創造的財富。
在贈送的字畫中,“知足長樂”、“想開點”這些掛在金承月書房字帖總是被人們索要走,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看到人們將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字拿回去珍藏的時候,金承月覺得在勸導別人的同時,對自己也是一種教導,因此金承月的生活也充滿了慷慨和寫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