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之癢 高古陶瓷價格上漲的理由
市場之癢 高古陶瓷價格上漲的理由
市場之癢 高古陶瓷價格上漲的理由
時間:2007-04-19 09:16:00 來源:
收藏
>市場之癢 高古陶瓷價格上漲的理由
 |
資料圖片
民間收藏的持續升溫,對現行法規提出了突破的要求,化解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如何更有利于文物的收藏、保護與研究。
市場之癢與法規之痛
可以說,20多年來,高古陶瓷在藝術市場上的顯身與流通,一直是讓文物管理部門頗為頭痛的事。按照現行的文物法,這類陶瓷大多數是出土品,是禁止流通的。但事實上幾乎每個城市的文物市場上,都可以看到它們沾滿泥土的身影。管理人員如果前去干涉,店主就會振振有辭地說這是高仿品,屬于工藝品的范圍,或者說自己看不懂,真偽不保,一切由買主自行決定。而市場管理部門出于“繁榮繁華”的考慮,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了。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上海,20年前在會稽路和福佑路古玩市場就可以看到高古陶瓷,市場管理部門接到舉報后也沖擊過幾回,但店主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貨源實在太充足了,而且價錢真是便宜。當時一件晉代的青瓷盤口壺只賣到四五百元,漢代的綠釉、青釉盤口壺也是這個價。有收藏家做過這樣的數學題:如果你在兩千年前往銀行里存一元錢,到今天的利息也遠遠不止四五百元。
所謂的高古陶瓷,據收藏圈內的約定俗成,指稱范圍囊括宋元以前的陶瓷,從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彩陶、春秋戰國的印紋硬陶至兩漢的灰陶、彩繪陶、青釉瓷、褐釉瓷,晉代的青釉瓷,隋唐的長沙窯、魯山窯、邢窯、越窯等,宋代的五大名窯以及比較常見的景德鎮窯、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等。窯口眾多,遺存也極為豐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在股市、樓市的財富效應激勵下,民間收藏的勢頭不可阻擋,高古陶瓷受追捧的程度一年高過一年。實事求是地說,高古陶瓷被民間收藏,總比流向海外要好,更比砸碎了要好。據上海文物商店一位老“法師”回憶,十年動亂剛剛結束時,就有農民背著麻袋向文物商店出售高古陶瓷,其中有傳世的,也有疑似出土的,但文物商店以判斷不明而堅決拒之門外,最后農民只得在店門口砸得粉碎,以示“想不通”。
山西作家李銳曾在80年代初到山西一家建設公司體驗生活,與工人們一起風餐露宿,修建高速公路的工程隊一路上挖出數十處漢代的古墓,起出無數件漢代陶器,其中有非常精彩的盤口壺、繭形壺等。但因為現行政策沒有給施工單位處置權,當地文物部門對這類陶罐興趣又不大,保管場地也沒有空閑,所以建設公司只能將它們堆放在一座破廟里,一層疊一層,最后因木架子承受不住轟地一聲坍塌,承載著兩千年歷史文化信息的文物頓時化為一堆碎片。
藏寶于民是大趨勢
事實證明,政策滯后已經在客觀上造成了對出土文物的傷害,在國內流通困難的情況下,大量有相當質量的高古陶瓷流至海外也是不爭的事實。資料表明,近20年來流散至海外的文物超過近200年來流散文物的總和。上海收藏家協會會長吳少華向記者透露長江三峽建設過程中,從兩岸挖出的各類古陶瓷達30萬件之巨。在現行法律約束下,這批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都不高的出土文物就成了工程建設部門的一大負擔,它們必須建造專用庫房存放,還要設專人看管。吳少華根據目前國內民間收藏的包容量來進行分析說,“不如進行分類,由國家和省市級博物館保存高精尖的文物,大多數普通品則不妨讓民間收藏愛好者來收藏研究,同時適當開放市場,效果肯定好得多,否則兩頭不落實,國家得不償失。”
在市場上滾摸摔打數十年之久的古陶瓷收藏家葉福芳的觀點也頗有代表性:“高精尖的藏品肯定歸國家所有,但存世量大的普通品不妨交給老百姓收藏把玩,對政府來說是分解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對民間而言,可以提升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文物鑒賞收藏大環境。事實上,許多民間收藏家很愿意將花一輩子心血找到的稀世珍品無償捐給國家博物館,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也是世代相傳的傳統。”
前一陣子有人提出省市級博物館的館藏參考品太多,可以賣出一些,所得資金用于征集上等級的文物,或補貼學術研究,但在現行法規的框架內,這個問題連拿到文管部門臺面上討論一下的可能也沒有。
前不久由美籍華人鄧芳、范世興夫婦聯絡14名海內外華人花費巨資從海外購回的漢代陶俑和陶編鐘,文物價值并不像有些媒體強調的那么高,國內市場也能看到,如果國內市場可以流通的話,也許就不會流到海外去了。當然,實施文物法和市場管理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保護文物,嚴厲打擊和懲處盜挖地下文物。
高古陶瓷就是在這種爭議和探索中逐步被收藏愛好者接受并收藏,價格也逐步上升。
前幾年,由于同樣的原因,高古陶瓷是不能上拍的。但近年來,市場管理比較靈活了,高古陶瓷也悄然顯身拍賣會。比如唐長沙窯點彩水盂、宋吉州窯彩繪奔鹿三足爐、三國越窯青釉雜耍樂俑、唐越窯粉盒、南宋仿官釉小洗、唐越窯青釉粉盒、唐越窯青釉直柄壺等精彩的高古陶瓷都顯身國內幾大拍賣行近年的大拍,并得到藏家的追捧,價格一路看漲。
再看國際市場的情況,蘇富比、佳士得近年來高古瓷器拍賣都比較紅火,保持穩定上升的局面。特別是近兩年,漲勢迅猛,業內人士估計主要是國外買家在收貨。例如紐約蘇富比剛剛結束的2006年秋拍,一件北齊的綠釉卵形罐以接近4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一件金代磁州窯黑地刻花梅瓶以接近18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去年這家公司曾拍出一件宋定窯白釉刻花龍紋盤,估價為330萬至500萬人民幣,成交價竟然達到人民幣1263萬元。紐約佳士得上拍一件北宋越窯刻花粉盒,估價3萬至5萬美元,成交價則為20萬美元;南宋龍泉窯青釉折沿洗,估價4萬至6萬美元,成交價接近40萬美元。德國納高公司也是一家拍賣中國高古陶瓷的大公司,它的價格走向代表了歐洲收藏家的心理價位和市場預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