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凝而秀朗、奇崛而雅拙 ——姚伯齊書法藝術
渾凝而秀朗、奇崛而雅拙 ——姚伯齊書法藝術
渾凝而秀朗、奇崛而雅拙 ——姚伯齊書法藝術
時間:2007-04-19 15:47:00 來源:
名家
>渾凝而秀朗、奇崛而雅拙 ——姚伯齊書法藝術
●丁正元
姚伯齊以焦墨畫巨幅三峽圖卷名世,我曾從氣格上評價其畫曰:“大氣磅礴”;而朗紹君先生從美學角度評價其畫曰:“大壯之美”。想不到他的書法亦卓爾不群。
近日,我觀賞伯齊的書法作品“蘇東坡赤壁懷古”,感到一股雄渾之氣向我撲面而來,讓我驚嘆不已!
他幼學顏柳,顏書渾儼,柳書清勁,在書法史上皆達到超拔的極致,他不能,也無法從此二書中脫穎而出;然而,柳書易于初學,顏書用筆沉厚,他還是從中獲得不少益處,為日后書畫打下堅實的基礎。以后,幸得高人指點,讓其在書法長河里追根溯源,上學石鼓文、章草、漢魏石刻,這才使他的書法撥云以見日。像漢隸“開通褒斜道”刻石,筆力遒勁,氣魄宏偉;“祀三公山”碑古拙渾凝、斂縱隨心;“禮器”鐵畫銀鉤、率直蘊藉:“張遷”筆力雄厚,方勁沉著;“爨龍顏”莊嚴肅穆,雄渾壯偉,這許多漢魏碑刻無一不使他獲益非淺。特別是他學了石鼓文、章草以后,書畫從此日益精進。石鼓文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字形方正勻整、舒展大方,字畫高古,乃篆之祖;章草,簡而貴,流而暢,點畫頓挫,布白取橫勢,轉折奧妙;吳墓磚字形簡古、體勢勁險;泰始九年木簡古樸淳厚,毫無做作之態,表現一種稚拙純真,超乎象外之藝術美感。這些古老博大深邃的書法精品都給了他以豐盛的營養,使他成為一位當之無愧的書法家。
中國書法是講家數的,姚先生的章草融匯石鼓文、漢魏碑刻、磚簡多種書法,既講家教,又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東西,走的是寂寞而又開新境之途。試看,他以蘇東坡詞“赤壁懷古”創作的書法便可一目了然。
此書最先攝入我眼簾的,是它那質樸秀雅的氣韻,而這種氣韻是由篆籀,主要以碑筆寫章草實現的。伯齊寫來既有篆籀筆意濃厚,又有碑的雄渾壯麗、方勁沉著;主要的又有章草點畫簡約、凝重、含蓄與多隸書筆意。筆劃之間略有牽連(風流二字的連接),但自有法度,不任意使轉,字字獨立,字勢內斂、惟橫、捺、點畫作波磔,雁尾挺力向上挑出,起到了調節節奏的作用,使整篇氣息古樸溫厚、沉著痛快、縱橫自然;也帶有居延木簡行筆肯定、駿利,沒有絲毫遲疑的痕跡。另外,也有王羲之“十七貼”那種圓轉處不作任何姿媚之態以取妍的筆法(十七貼亦是從章草衍變而來),因而,而具陽剛之美。再者,該書中間的“神”字,富有貼意,下筆如錐畫沙,雄勁而飄逸,有黃山谷的意蘊,真是神來之筆!這使得整體書法豐富變化,更富于節奏韻律,于雄渾陽剛中而又略帶陰柔、秀韻之美。
當今,信傳章草,僅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師表”、“月儀貼”(亦傳為蕭子云書)數種而已,疆域褊小,實在難以發揚光大,而伯齊先生卻能將其熔冶石鼓文、漢魏碑刻、磚簡、貼學于一爐,知難而上,廣采博取、汲古求變。縱觀他的草書,提按頓挫,翻騰奔縱、左刷右抹,形成字形略帶有篆籀碑的意章草,結體自然隨意的格局,和渾凝秀朗、奇崛雅拙的風格。從美學上看,頗具崇高之美。這里,還需補充一點,就是姚之青銅雕鑄般的章草,是章草而非章草,乃姚草耳,可謂獨樹一幟矣!
姚伯齊先生專業從事繪畫,書法乃余事。他追求以書入畫;又反之以畫養書,相輔相成;然能取得今日之成就實非不易!那么,他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首先,他幼讀詩書,學養深厚;其次,他家居瀕臨浩浩東去的長江和稍遠的巍峨崔嵬、天高猿嘯哀的三峽,自然造化與當今和諧社會滋養了他的靈氣與信心;還有,他長期在湖北書畫之鄉的監利負責書畫工作,本能的開拓進取奮發精進,驅使他走向輝煌。
丁正元 2007.4.6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