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萬水千山只等閑評邱啟敬個展
“遷徙”萬水千山只等閑評邱啟敬個展
“遷徙”萬水千山只等閑評邱啟敬個展
初識邱啟敬,是在陽春三月的798。朋友的電腦里有一組他的名為《遷徙》的大型地景裝置作品及事件過程的圖片,令我產生了解他的沖動。就他的單件作品的體積、用材數量和構成面積來看,均堪稱本土之最。而作品材料里的主要成份,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他無法不牽掛的福建壽山石。該石的科學解釋指:產生于火山巖中的交代礦床,具油脂感,片狀解理完全,硬度1—2,單科晶系,呈致密塊狀、片狀或放射狀的集合體,即葉蠟石。是主產于福州市郊壽山的以葉蠟石為主要成份的一種石料。而它的文化解釋則顯的模糊得多:一種以壽山石為主料,按照藝人的主觀愿望,或按客戶和市場的要求趨向,制作成的相應的工藝作品。這種作品在當地,或以印章方式,或以案頭雕刻方式,進入實用和收藏領域,綿延達數百年歷史。它與內含豐富的本土傳統文化一道,成為民族文脈的沉重積淀。這種文脈積淀的良性意義,在于將閑散于不同時代的優質文化資源串聯整合,成為后繼者學習解惑的直觀模本。而它的負面意義則顯得異乎尋常的滯重:在“繼承”口號的遮蔽下,不少人坦然無事地對前人的遺產即“傳統”,進行以復制為主要表征的獵取。其代價是,將后人的藝術責任、良心、創造,遺忘在“發展”的原野。同時,由經濟拉動的區域利益膨脹,進而導致的貧富分化,已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人性和道德底線,加劇著各種矛盾的沖撞。邱啟敬在這樣的社會和文化的大背景下,以社會批判的眼光提出他的“遷徙”計劃,顯然是有備而來的。
作品《遷徙》,涵蓋了其構想、選材、制作、搬運、安裝、造景等系列過程,已經超出了通常我們所熟知的“作品”形態,很像一個流動的作品事件,在一個更廣義的層面,讓作者的學術主張以及涉及的相關問題,得到盡可能地發泄與張揚。如同作者自述:“人類歷史的步伐究競磨破了多少雙有老繭的雙腳才到達了今日的文明?欲望,是人類最可怕的敵人,又是人類文明的最頑強的潛動力。城市是一塊無限膨脹的大蛋糕,撩撥著人性最本質的野性與貪婪,同時它又似一塊巨大的磁鐵吸附著人類的所有高尚與罪惡。”這種借用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經過變異再造,注入觀念指代,達成誅穢共識,是智慧的體現。將由對文化的批判上升為社會學批判,將以“壽山石”為象征的文人士大夫階層和為他們代言的權貴利益集團,PK生存在主流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強弱早已內定,結果不言自明。在一個信息、政策、權益很不對稱的時代框架里,一面是利益壟斷欲壑難填,一面是溫飽未平青黃不接。“強”者和“弱”者,都在無休止的“遷徙”中,力爭著自身的利益。所不同的是,前者倚仗權力優勢巧取豪奪,后者拼著身家性命但求基本生存。雙方勢不均力不敵,志不同道亦不同。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各自消耗著原始能量。在一撥接一撥的灰飛煙滅中,又回歸生態的原點。可悲的是,這種貧富、強弱、生死的輪回游戲,始于人類,滅于人類,卻不能從根本上警示人類。面對諸多尷尬,我們還能做什么?也許只能在漫無邊際的“遷徙”中,由遷徙走向遷徙……
陳默
2007年3月于成都龍王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