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似水年華——解讀王煜宏靜物畫
追憶似水年華——解讀王煜宏靜物畫
追憶似水年華——解讀王煜宏靜物畫
時間:2007-04-17 08:54:00 來源:
名家
>追憶似水年華——解讀王煜宏靜物畫
 |
描著粉彩的古瓷,或是有著年頭的青花瓷,伴著殘留歲月痕跡的油燈、手爐,或是清末民初的梳妝盒、小鏡框;抑或是被畫蟲蛀蝕得體無完膚的古籍,擺在木椅上,特寫式的取景……將這一組組看似隨意,實是精心安排的古董幾件置于你眼前,由你慢慢閱讀,細細品味。這樣的靜物畫,給予你的只是美,一種屬于過去的美,一種傳達作者心語的美。
靜物畫在中國出現得比較晚,這可能與中國的藝術家習慣于表現大自然的景物有關。南宋畫家李嵩作就一幅《花籃圖》,以其工整艷麗的畫風表明了中國靜物畫一開始就已達到令人刮目相看的精美境界,遺憾的是就此沉默良久,直到清代才稍有起色。近代書畫家吳昌碩曾作過一些以青銅器具為主體的靜物畫,但依然需有花卉、瓜果的陪襯,仍離不開對大自然的眷戀,看來靜物畫需要有生命的東西。
歐洲的靜物畫約產生于文藝復興之后,比中國更晚。在十六七世紀,靜物畫有了長足的發展,涌現出很多名家,如意大利的卡拉瓦喬、西班牙的胡安·桑切斯·科坦、弗郎西斯科·德·蘇爾瓦蘭、德國的喬治·弗萊格爾,特別是荷蘭小畫派,擁有威廉·克萊茲·海達等一批杰出的靜物畫家,他們能夠把各種金屬的、玻璃的餐具和器皿的光澤,把食物、野味、鮮花、水果的不同質感都描繪得極為逼真,在藝術上也是各有追求,風格多樣,至于要想在畫面上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的卻很少見。后來18世紀的法國畫家夏爾丹提出了在靜物畫中也要畫出感情,倡導平民化靜物畫的主張,算是一大進步。
油畫傳入中國,靜物畫也隨之進入國門。國人常為西洋人能如此逼真地表現各種器具、花果而贊嘆。但是古典風格的靜物畫在20世紀的歐洲已經是日薄西山了。因此中國的早期畫家一開始學作靜物畫,便是以庫爾貝的現實主義,馬奈、莫奈的印象主義,甚至是塞尚、梵高等后期印象主義的風格為楷模的。后來在一段不短的時間里,靜物畫竟成了繪畫基礎訓練習作的代名詞。及至近日,靜物畫才得以復興。
王煜宏的靜物畫,描繪的純粹是屬于人文的物件,既有別于中國古代的靜物畫,也不同于歐洲的靜物畫,畫布上基本沒有被歐洲畫家稱之為“靜物的生命”的魚肉花果之類的東西,而作者正是要在這些無生命的器物上表現出它們的歷史感和生命感。為此,她在畫中著意于表現器物的經過多人使用的“舊”味:無論是青花,還是粉彩,古瓷中那些細小的釉質高光,那被使用過的日積月累的痕跡;還有舊家具的木紋與裂痕;銅、錫器具的銹斑與凹癟,都逼真得令人過目不忘。它們中似乎蘊藏著太多太多的故事,引導著觀眾去想象,去發揮。
朱國榮(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