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拍賣“南冷北熱” 藝拍市場的“潛力股”
佛像拍賣“南冷北熱” 藝拍市場的“潛力股”
佛像拍賣“南冷北熱” 藝拍市場的“潛力股”
在上月3月18日廣州藝拍公司的小拍會上,一尊規格僅為H10.5CM的小佛像(清代鎏金佛像),以5500元成交。專家們告訴記者:收藏投資佛像將成為藝術市場的新熱點,“南冷北熱”的局面也正是廣東藏家投資收藏佛像的好時機。
佛像拍賣“南冷北熱”
據記者了解,在近年來的廣東瓷雜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明清瓷玉器一直是主流拍品,而北方市場上熱火朝天的佛像拍賣,在廣東卻缺乏本地藏家應有的關注,本地推出的為數不多的佛像藝術品也幾乎全被北方藏家收入囊中。
近年來在天津首開佛像專場拍賣的先河。自此,佛像日益受到收藏家們的廣泛關注,北京、云南、江蘇、上海等地的拍賣行業又將佛像拍賣推向了高潮。在2004年11月的秋季藝術品大拍中,中國嘉德、北京翰海首次推出的金銅佛專場就分別以57.8%、82%的成交率,1288.8萬元、2712.9萬元的成交額引起拍賣界和收藏界的關注。
據行家介紹,佛教自東漢時傳入中國中原地區,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唐以前的石佛像藝術價值最高,但卻因存世有限,市場罕見。明清的金銅佛像就構成了今日中國古代佛像市場的主體,其市場價格也在不斷上漲。10多年前,一件大小適中的銅佛像在地攤市場只賣數百元、數千元,如今則升高至數萬元。在去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收藏專拍”中,一尊72.5厘米高的“大明永樂年制”銘款鎏金釋迦牟尼佛像,以落槌價1.04億港幣成為最貴的中國佛像。
廣東市場有望升溫
佛像的拍賣在廣東拍場出現不多,主要原因是本地藏家對佛像的內涵和價值缺乏深入的了解,“南方藏家重外在、北方藏家重內涵”的收藏習慣基本沒有改變。此外,我們在南方市場所見到的藏傳佛像多為清末民國初期漢地工匠仿造,造型枯瘦,四肢細小,器壁薄,鎏金量少,一定程度影響了藏家對佛像的喜愛。
一位藝術品拍賣大公司的老總告訴記者,今年3月北京匡時拍賣行的佛像專場拍賣巡展,盡管包括了內地幾大城市,但廣州卻未列入其中,說明對廣東佛像市場缺乏信心,這不能不說是廣東拍場的尷尬。目前,廣州拍賣界有意識地推出數件佛像藝術品試水廣東拍場,意在喚起本地藏家的佛像收藏意識。可以預料:隨著本地藏家對佛像文化內涵和蘊涵價值的進一步認識,以及本地拍賣行對珍貴明清藏傳佛像的征集力度加大,本地的佛像拍賣將會越來越受到關注,且市場價格會一路攀高,成為本地藏家竟相追捧的對象。
行家認為:收藏佛像必須從造型、時代和工藝三方面來欣賞和鑒定。判定佛像文物價值要綜合分析它的真偽、題材、時代風格、材質工藝、式樣等各種因素。除了必要的真偽鑒別之外佛像題材也非常重要,一些稀有和重要的佛像題材具有獨特的文物價值。當然,年代越早,佛像的價值越高;銀、銅、鐵等較好材質的佛像價值較高。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