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百年老街誘惑中外玩家
廣州百年老街誘惑中外玩家
廣州百年老街誘惑中外玩家
在廣州康王中路的一條小街入口處,有一個牌坊,兩邊是一副對聯:源流可溯滄海桑田千秋萬代,勝跡可尋荔灣巷陌半爪一鱗。牌坊后面的街道兩邊,密密麻麻排著一個個攤檔,各種銅器、玉器、陶瓷、木器、字畫、紫砂壺數之不盡。再向里走則是縱橫交錯的古巷,里面人聲鼎沸、人頭攢動。小店里擺放了有著昔日民風的古玩舊貨,這就是廣東藏家皆知的廣州源勝陶瓷玉石工藝街。
據了解,源勝陶瓷玉石工藝街由康王路、長壽西路、文昌北路、龍津中路圍成,由源勝西街發展而來,猶如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行家爭相尋寶。
地攤文化天光墟
每個星期二清早,天剛蒙蒙亮,源勝陶瓷玉石工藝街旁邊偌大的廣場上就已經排開了幾十個地攤。放眼望過去,售賣的東西多以玉器為主,往來的人絡繹不絕。而在文昌北路祥日工藝城前面的廣場上的屋檐下、水泥地上,更是擺滿各式各樣的古玩舊貨,從小小的鼻煙壺到巨型的花瓶,從銹跡斑斑的舊鎖、古舊的發簪到造型奇特的骨雕、精致的木雕,應有盡有。窄窄的過道上,往來行人如梭,熙熙攘攘。
據了解,祥日工藝城廣場前的地攤只是這個早集市的一部分。在工藝城2樓,雖然只是1米多寬的走廊,地攤竟也一字排開,一個接一個,密密麻麻。出了工藝城向東走,整條長長的豬仔圩,還有兩邊交錯相連的街巷,都是地攤。地攤攤主們大聲吆喝著,口音各不相同。其中一位攤主李先生介紹說,他從湖南來,基本上每兩個星期會在這里擺一次攤。
源勝陶瓷玉石工藝街商會副會長鄒永生介紹說,這就是源勝西街長久以來被稱為“天光墟”的民間交換集市,每逢星期二,來自全國各地的小販會在這里擺地攤。一般來說從早上四五點開始,一直到早上八點多結束,來這里淘寶的人有大學教授、白領人士、退休干部、普通工人等不同職業的人。
昔日繁盛玉器墟
據了解,源勝西街自清代以來,它及其附近帶河路(即現在的康王路)、長壽路一帶,已是廣州的玉器集散地和玉器加工場。清代光緒年間,源勝西街附近的“西來初地”一帶已有“玉器墟”。而1929年至1936年間,廣州玉器業達到鼎盛。
廣州市荔灣區地方志辦主任許恩正說,建國前,這一帶出售玉器的店鋪,有的同時兼營古玩舊物、酸枝木家具,雖然當時的規模沒有現在這么大,但也是廣州古玩買賣市場之一。
1990年,荔灣區政府為發展地方風情文化,以及規范市場,把一些工藝品店鋪從清平市場遷到源勝西街,并以這條街為基礎,建起了“源勝陶瓷玉石工藝街”。
丁煒是一名古玩收藏愛好者,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他就常到源勝陶瓷玉石工藝街淘寶。“有一個臺灣古董商說過,源勝西街是‘中國古董大全’。確實,10多年前,這條街聲名遠播,對海內外收藏者都有巨大的魅力。雖然這幾年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名氣不如從前,但我認識的很多朋友,依然會到這條街淘寶。”他說道。
“那時,這個市場上的古玩舊貨很多,而且真貨多,假貨少。”鄒永生說。隨著城市和公路建設的飛速發展,當時全國各地出土大量古錢幣、古玉器、古瓷器等。這些物品大量涌向廣東,使得源勝陶瓷玉石工藝街上的古玩交易十分活躍。
老外偏愛西街淘寶
這里不僅吸引著國內藏家淘寶,一些國外的收藏愛好者也經常會在這里閑逛。有藏家介紹說,老外都希望在這里買到“心頭好”,尤其是廣交會期間,來這里的外國人特別多。
“老外來淘寶,很精明也很實際。”鄒永生說。老外們一進門就朝老板拍拍自己的口袋,用外語或半咸不淡的普通話說道:“我沒有錢,便宜就OK。”商家見狀,為了做成生意,往往會把價格開得實際一點。
對老外來說,他們不一定都喜歡價值連城的珍品,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古玩舊貨就很受他們歡迎。有一次,一個英國人花了幾百塊錢在鄒永生的店鋪買了一個舊算盤。他十分滿意,跟鄒永生說:“在英國沒有這種東西,我十分高興能買到它,我會把它作為送給我女兒的生日禮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