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把癮
過把癮
過把癮
近日本市舉辦“2007收藏盛世鑒寶大會”,請到的是“央視·鑒寶”欄目的專家。我記起了塞在衣柜角落的兩只破碗,老公輕蔑道:“你這破玩意兒不值錢,省省吧。”我不信。周末,拿報紙一包,揣著兩件寶貝去了。
到那地方,得知鑒寶需購票,每張“鑒定通票”100元。毫不猶豫買了兩張,然后排隊,找地方坐下,包里的兩塊碗如同帶去醫院看病的孩子,惴惴不安地等著護士小姐叫號。
等的時間太長了,便留意聽現場一位老先生對各個朝代的瓷器特點如數家珍。我對他崇拜不已,請他過來瞧瞧,他很樂意地接受了邀請。我把疊在一起的碗給他看,他一看便責備我:“怎么能把瓷器疊在一起呢?互相碰撞會刮壞的。”我一聽,趕緊把碗分開。他拿起一只破碗,說:“這碗是古越窯的。你看,這外面的褐色是臟東西沁進去,里面的青綠色才是碗的本色,這色澤就是很難得的秘色瓷,起先是傳說,后來打開法門寺地宮才揭開了秘密……”我聽得非常緊張,為自己如此不識貨而深感慚愧。老先生繼續介紹了半天“越窯”的特點。然后拿起另一只碗,兩眼放光,道:“這是哥窯的。”我更暈,忙敏而好學:“什么叫哥窯?”他細細解釋:“如果是宋代的哥窯,至少價值千萬,就算是明清仿制的也值不少錢……”
聽得我心驚膽戰,很為自己竟是千萬富翁而不自知大感不安:太恐怖了,萬一走出去被人搶劫、綁架了可怎么辦?于是小心翼翼觀察周圍來來往往等待鑒寶的人們,仿佛誰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劫匪,就是面前的這位老先生也難保不會心生歹意。老公立馬神色緊張,把他一向很鄙夷的碗包好,塞進包里,橫挎胸前。老先生又講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收藏故事,我一句也沒聽進去,心里只考慮一個問題:趕緊去打聽一下,哪家銀行的保險柜比較安全!
等了兩個多小時,終于叫到我了。帶著寶貝進去,我把兩張票交給旁邊的小姐,她說:“如要鑒定證書,一張400。”
專家瞅瞅兩只碗,開口了:“東西沒錯。”看一眼剛才老先生鑒為“古越窯”的碗,說:“這是隋朝的,但破得太厲害,品相不好,有歷史價值沒經濟價值。”再看一眼“哥窯”的碗子,說:“這是民窯的,乾隆年間的,不值錢,最多一千。”三句話,30秒不到,200塊錢沒了。我不禁感慨:這話語也忒金貴了些!
我也不要鑒定證書了,收拾起我的寶貝就走,老公再次把東西塞進包里,走出來,他放松原先繃緊了的臉,道:“現在,我感覺這包輕多了……”
忽然覺得以色列人的一句俗語說得很對:錢財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妄想中的錢插上翅膀飛走了,懸著的心反倒放下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