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流失文獻”牽動了誰的神經
“國博流失文獻”牽動了誰的神經
“國博流失文獻”牽動了誰的神經
文物搬家后已經正式閉館開始改擴建工程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日又開始頻頻見諸報端。多家媒體對北京收藏者秦杰在潘家園舊貨市場發現“國博流失文獻”作了追蹤報道,這些東西是不是國博的?到底有沒有價值?又是怎么流入舊貨市場的?4月6日,秦杰專門為此開了發布會,披露收購過程,并堅稱收購的資料為“國博文獻”。國博也專門發了聲明 ,整個事件一環扣一環地吸引了社會公眾廣泛的關注。
就在本文即將截稿之際,秦杰給本報記者打來電話,他申明“流失的文物圖片和資料”究竟是不是“國博流失文獻”,還要由社會上同國博沒有利害關系的專家來定。
嚴重到曾要“報警”
為了這些“國博文獻”,秦杰曾要報警。4月6日在潘家園舊貨市場舉行的通報會上,秦杰激動地向記者表示,如果他和最大的賣家確認這里面涉及犯罪,就會聯系公安機關,說不定到時候會在公安局向媒體公布貨源了。
通報會上秦杰向媒體展示了自己收購的3000余件“國博文獻”,包括黑白及彩色照片共1800張,涉及23個門類。其中,以文物保管袋作為包裝的照片有643件,提借憑證有600件,中國革命博物館國博由歷博和革博合并組成提借復制品憑證6本和賬本1冊。內容涉及國家博物館散落的文書、人事卷宗、文物領取借出憑證、文博專家們的老照片、文物賬目、文物記錄、文物圖片及底片、專用文物資料袋等。
這些被秦杰稱之為“國博流失文獻”的發現純屬偶然。2月3日秦杰在逛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時,遇到了第一批57張古代文物黑白照片,他覺得照片質量頗高,就用120元買了下來。當時,他并沒有去想這些照片的出處。但隨后他從潘家園商販介紹的另一位收藏者手里買到另一批437張彩色、黑白文物照片后,裝照片的小口袋上印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部”,引起了他的注意。據此秦杰判斷,這些文物照片和底片極可能是國家博物館的。2月1日國博剛剛將最后一批物品搬完。
聯想到這些,抑制不住興奮的秦杰通過向潘家園舊貨市場商販多方打聽,又了解到至少有10幾個賣家手里有這樣的文物照片。“這些東西難道是有人從博物館里偷出來的嗎?”他在以后的交易中不再以現金方式進行,而是留下定金,通過銀行匯款再以郵政快遞將貨寄到,寄件人的地址被他留作了證據。
秦杰用這種方式進行了25次交易,現在他的家里已經擺滿了一摞摞牛皮紙小口袋裝的文物照片和底片,口袋上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通史保管部” 、“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部”、“中國革命博物館保管部”等字樣,有的口袋上還有鋼筆或鉛筆手書的“館”字編號,寄件人的地址分別來自深圳、福建、遼寧和北京。
期間,他在潘家園又有了更大的發現,革命博物館《外復文物賬冊》(三庫存);1959年前后,中國革命博物館提取文物復制品的憑證;中國革命博物館提借文物憑證,以及國家博物館的相關文書和人事卷宗等,一件接一件地浮出水面。
至此對于這些文物照片和資料的出處,秦杰由一開始的聯想、猜測,到后來他的態度已經很堅決,“鐵證在此,不容抵賴。最多就是管理疏忽,有什么不能承認的?”秦杰認為,有可能潘家園的商販在國博搬運文物時,晝夜蹲守,夜間搬運人員不免會有所疏忽,使文獻外泄。
到底是不是“流失文獻”
為了這批“流失文獻”,秦杰把孩子攢的壓歲錢都用上了,這是秦杰在通報會上透露的。為了能夠從一個香港人手里買回一批“國博文獻”,他花了3倍的價錢(6200元)。至于為了這批“國寶文獻”,他投入了多少,秦杰不想透露。
然而這些“國博文獻”并沒有得到國博方面的認同。國家博物館4月5日在其官方網站上發表了聲明。聲明中向社會鄭重承諾,國家博物館文物搬遷工作是在縝密、有序的前提下進行的,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所有文物、文獻、檔案在此次搬遷過程中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無一流失。
國博宣教部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至今也還不能確認秦杰手里的東西是不是國家博物館的。對于它們是否屬于重要文獻資料,更無從定論。另外,從數十天前國博知道該消息以后,便對館藏文物、文獻和賬目都進行了清點,無一流失。包括所謂的“流失文獻”——革命博物館《外復文物賬冊》(三庫存)的原件就完好地保存在國博。
此外,這位負責人表示,秦杰所提供的照片大部分是翻拍出版物上公開發表的文物圖片,不是對文物直接拍攝的,這種翻拍的文物照片沒有文獻和檔案價值。至于裝文物的保管袋并不是國博自己生產的,很難說什么時候、在什么情況下到市場上去的。最后他向記者抱怨,國家博物館在這起事件中完全是被動的,他們不情愿地卷入了一場炒作。
另據一位從國博退休的老專家介紹,國家博物館列入永久保存的資料,是嚴格封存并妥善保管的。屬于長期保存和短期保存的文件,在逾期后會通過滴酸等辦法銷毀。潘家園出現的這些資料絕對不是從文獻庫流出的,有可能是相關行政部門的廢棄資料或者工作人員辦公室里的東西。
對于這些回應,秦杰對自己收購的“國博文獻”還會怎么看?在他打給記者的電話中,語氣依然堅決,但是他表示今后將統一口徑為“國博流失的文物圖片和資料”,而對提不提“文獻”表示出了謹慎。
價值幾何眾說紛紜
秦杰發現的這批文物圖片和資料究竟有文獻價值,還只是一般的收藏價值,或者根本沒有價值。國博已經退休的研究員孔祥星(1965年至2000年在國家博物館及其前身歷史博物館工作,其間兩次擔任副館長)曾表示,在他看到的“國博文獻”中,“沒有夠得上‘檔案’或‘文獻’的東西”。但是秦杰認為,國博應將文物、文獻與重要的研究資料等同對待。
也許旁觀者清,記者就這些文物圖片和資料的價值采訪了一些收藏業內人士。北京老照片收藏家劉鵬告訴記者,從照片收藏的角度看,文物照片的藝術觀賞性不強,但是如果所拍文物是特別珍貴的,照片還是有一定的資料價值的。另外,一些專門收藏歷史文獻資料的收藏者對這些文物賬目、復制品的憑證好像并不太感興趣。文獻史料收藏者汪先生認為,文獻史料看重的是能夠反映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題材的系列藏品,如果這些文物資料能夠記錄國博前身的某個歷史過程,那就有一定的價值,如果只是博物館日常工作中的簡單記錄,就談不上什么收藏價值。
一位曾與國家博物館有著密切關系的收藏家認為,從各種報道判斷,這些東西曾經屬于國家博物館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但它們很可能只是以前歷史博物館日常工作的程序和記錄。在信息化、數字化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資料對于博物館而言大概沒有永久保存價值。他猜測,這些東西很可能是在國博搬遷過程中被扔掉的。
不過也有藏友認為,如果這些東西對國博而言真的沒有價值,那么國博對廢棄資料的處理也顯得不夠嚴謹——有沒有經過嚴格篩選,有沒有完整的處理程序?既然民間收藏者對這些東西可能有興趣,為什么不讓收藏者遴選一番呢?
一個有趣的現象,盡管媒體報道已經鋪天蓋地,而且國博也專門為此發了聲明,但是這起“國博流失文獻”事件的兩個主角,秦杰和國家博物館至今也沒有見過面,這些資料也沒有讓國博的專家鑒定過,國博的人也沒有找過秦杰。有收藏者感慨,這么簡單的事情居然要搞成一個“新聞事件”才肯罷休,究竟是秦先生要炒作,還是國博有些做法欠妥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