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陋與撿漏
撿陋與撿漏
撿陋與撿漏
我自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搞收藏,最初是“漏”便“撿”,結果舊瓷、老玉買了一堆,卻幾乎都是做舊做假的陋品。“撿漏”緣何成“撿陋”呢?總結一下,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心情浮躁,急功近利。覓古物時應有平靜心態,我卻往往心情浮躁,急功近利,無疑“陋”離我不遠。一天,我在一地攤上瞥見一件玉器,賣主聲稱戰國玉蟬。我拿到手上一看,雕工清晰,形狀規整,頓時頭腦發熱,便問多少錢。“2000元。”我心里盤算,像這樣的戰國老玉起碼要賣幾萬元……最后以1200元買下。后經幾位老法師過眼,其實是河磨玉做舊的玉件,只值幾十元。
耳根太軟,盲目相信。古玩攤主為了牟取暴利,總會繪聲繪色地說什么“鄉下收來的”、“墓中挖出來的”等等。一次,我在地攤上看見一只帶善竹節缸,彩頭好,器形大,眼睛便盯住不放。攤主說是清同治粉彩,鄉下收來的,大戶人家的東西。我聽他說“鄉下收來的”已相信一半,再見他說話遲鈍,老實巴交,完全放松了警惕。經過討價還價,花了170元成交,其實此缸是做舊的贗品。
缺乏眼力,上當不絕。搞古玩要“三力”:精力、財力和眼力。說到底主要是眼力。眼力好能撿漏,眼力不好只能撿陋。一天,我在上海方浜河藏寶樓看到一只有底款的圓形銅手爐,網罩鏤空花紋,很是精美。“這手爐多少錢?”我問。“清中期,800元”,攤主接著說,“名家的,不妨看看。”我聽名家的,心動了,見上面有包漿,心想不會錯,最后以250元買了。事后與藏友交流,立馬被看出是新仿的,并指出了做舊痕跡。
這么多年“撿漏”成“撿陋”,寫出來給初入藏市者一點啟迪。如今古玩市場真品稀少,贗品泛濫,只有具備審時度勢的眼光,冷靜理智的頭腦,才能在充滿樂趣又帶有詭譎的藏海中遨游,真正實現撿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