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池隨想
臨池隨想
臨池隨想
書法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奇芭,是一種高度抽象的造型藝術。要想真正學好書法非常不易。書法乃寂寞之道。只要你真心學習書法就會發現它是一門見效很慢,很費時間,很熬人的藝術,是一種日積月累,水到渠成的慢功夫,凡有志于此道者,必須能夠沉下心來,靜靜地修,慢慢地養,循序漸進,鍥而不舍,有長期苦苦追求的思想準備。自古凡有成就的書法家,無不埋首墨池。幾十年如一日,系統學習并撐握歷代各種書體和書論之后,食古而化,從而在某一、二種書體方面進一步研究,揣摩乃至負出畢生精力,最后才能達到爐火純青,人書俱老的境界。
中國書法講究“臨”與“悟”,然后才是創作。臨就是繼承傳統,臨表現為書寫,正確的臨法要求學書之人做到手腦并用,腦即是思維,它是一個文化運作的過程。臨到極處頓生悟,“悟”是藝術思維過程中的無形產物,它可以直接推動,強化和再造藝術品質。只有在臨中悟,臨后悟,才能達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清代周顯宗《感寓錄》認為:“寫字之法,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神則妙矣,不可知矣,故曰:規矩可以言傳,神妙必由悟入?!?
學習書法順通臨摹,宋書家黃伯思道:臨謂以低置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摹謂以低置于古帖上,而描之。
清朱和羹認為,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筆意,摹書多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吾認為臨摹時隅感方能見成效;學書必須摹仿而得古人形質,無法得其性情也;故臨碑必先摹仿,摹數百遍,使轉運之筆盡,而后可臨矣,通遇臨摹,掌握字之形質,奠定用筆基礎,再通遇臨寫以獲其性情,既從形似走向神似,然而現今生活節奏不同 古代,為節約時間,吾多來臨寫,臨寫前折為宮,將帖放在眼前豎立起來,使字帖的用筆、結體、手勢、章法一覽無全;臨后還要學會背臨,在此之前,要反復讀帖,默觀察、體會記憶或以指書空品味其手勢、章法,把字帖爛熟于胸中儲存于腦海,閑日靜思原帖的體勢、意能清晰地呈現于眼前,這時移去字帖,調墨落筆,邊寫邊憶,更能用筆自如,以達形神兼備之境。
臨書當如文火燉豆腐,慢慢才能入味。皮相威猛,底氣不足,貪多求快,一事無成,難成大氣。
臨摹可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帶著 鐐銬跳舞”在規矩中尋找自由。
學書須先于提按處用功,能提按,筆畫有粗細、虛實、緩急、連斷、方圓等變化,方可言書中之情趣與神柔。
作書先做人,人奇書自古。
作字要作大字,這里所說的大字,是指字的氣勢要大,即便是寫蠅頭小字,筆墨不過毫厘之間,但觀其字勢卻有寬敞宏大之感。
行草用筆,切忌如登臺演戲,在舞臺上耍槍弄捧,幾路花拳。而應以靜制動,憑柔克剛,靜中求變,穩中求動,方為雅;殊不知平淡—乃書法之最高境界。
欲書先靜思凝神。心勿躁,意自平;墨調勻,筆則暢。意平以諳濃淡,筆暢而知蒼潤。反之落墨不枯即板。
史學使人深邃,哲學使人思辨,數學使人機敏,詩人使人豁達,藝術使人聰 。世界以任何一項學問和藝術的臻美,都屬于文化孕育和結果。
筆染三山,墨騰四海 ,修到極致要修養學問;畫觀五色,字尚八法,品至絕妙是品品格精神。中國書畫離開中國博大文化的滋潤,永遠難于達到一種理想的藝術高度。
書法以神采為上,其用筆,間架均為附著形象。神采如詩詞之境界,寓意深刻,出神入化,是為佳構。
舒紙染翰,存乎一心,起首數字,如琴弦定調。節拍快慢,音符強弱,發于其始。欲草則始于連,欲真則始于端。動靜、連斷、奔滯,緩急皆隨心所欲,大有學問。
字貴平和,體貴統一。唯不能起于端而繼云以連,起始蘩而繼之以簡,起始巧而繼之以拙,起始奇而繼之以正。務使本列鮮明,章法有序。
書法創新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博大精深的傳統書法和書論,離開這一點,創新無從談及。
觀念和境界決定書法的品位,取法乎上是化古創新的根基,更新觀念是化古創新的靈魂,而觀念的更新又源于眼界的開闊和境界的提高,源于對歷代書論的理解,以及如何對傳統繼承與創新的思考,源于自身通往文化的修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