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價假畫假拍泛濫 小槌一敲震碎收藏美夢
假價假畫假拍泛濫 小槌一敲震碎收藏美夢
假價假畫假拍泛濫 小槌一敲震碎收藏美夢
被稱為“藝術基金元年”的2006年過去了。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共有100家拍企舉辦拍賣場次684場,總成交額達150億元人民幣。然而,伴隨著一個個高價位、新紀錄“神話”的誕生,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假價、假畫、假拍的惡疾也漸坦露人前。
徐悲鴻《奴隸與獅》5388萬元,吳冠中《長江萬里圖》3450萬元,劉小東《三峽新移民》2200萬元,張曉剛《天安門》1804萬元……這也意味著拍賣行賺了個盆滿缽滿。傅抱石巨作《雨花臺頌》在北京以4200萬元落槌,加之10%的傭金,成交價達4620萬元,有人粗略計算,除去稅收,拍賣行至少可獲利500萬元,賣家則可收入3000萬元。
《雨花臺頌》這樣的巨作畢竟不多。目前中國藝術品拍賣企業有三千多家,專業藝術品拍賣機構六十多家,每年還在增加。但拍賣資源畢竟有限,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幾成家常便飯。常年與拍賣行打交道的中國文物學會理事趙榆說,不光是小拍賣公司假貨比例大,就是一些大的聲譽好的大型拍賣公司也照樣有假。
之所以這樣底氣十足,是因為中國的相關法律對此態度曖昧。《拍賣法》第六十一條規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質量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也即無論拍品是真是偽,成交后便可概不認賬,不用負任何法律責任。
中國著名人物畫家史國良去年8月發現有拍賣公司公開拍賣署名為自己的假畫,多次要求撤拍,拍賣公司的答復是:賣家不同意撤拍,且真偽不應該由畫家本人說了算。不久,另一家拍賣公司宣稱,因史國良畫作真偽難辨,決定不再拍賣其畫作。這被稱做中國書畫界的首起封殺事件,引起社會關注。史國良說:“拍賣市場中的造假越來越猖狂,就像一個井蓋,如果沒有人堵上,就會有更多的人受害。”
還有的拍賣公司干脆假拍。所謂“假拍”,即指的是拍賣品的買賣雙方實際上為同一主體,故意透過公開拍賣的形式,藉以制造虛假成交價格的欺騙行為。如今在繪畫作品尤其是當代畫家繪畫作品的拍賣活動中,假拍十分普遍,已成了公開的秘密。幾乎所有的假拍都與拍賣公司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否則,買與賣合計20%的傭金,再加上賣家3%的稅款,是假拍者所承擔不起的。
此外,藝術市場上作品的價格也參差不一,真假難辨。稍有知名度者,作品價格往往都有幾種標準:畫家自訂價格;拍賣會上成交價;藝術市場上流通價,包括畫廊售價和私下成交價。除拍賣價格因人為因素難確定外,一般說來畫家自訂價格最高,市場上流通價最低,前者往往是后者的二至三倍甚至更多,市場上流行一句話:“從畫家的手里買了畫,一出大門就跌掉了一半”。這種種現象不但極大損害了拍賣公司的誠信,敗壞藝術家聲譽,更可能挫傷收藏市場的熱情和信心。
2006年,不少拍賣公司都壓縮了拍品數量,如中國嘉德在去年春秋兩季拍賣中共推出9400余件拍品,前年是1.3萬余件;北京榮寶去年春拍和秋拍共有1300余件拍品付拍,前年拍品是2300余件。壓縮市場投入數量、走精品路線成為去年拍賣公司主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