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蜜缸
藝術的蜜缸
藝術的蜜缸
《從塞納河到翡冷翠》一書是“鬼才”黃永玉10余年前游歷歐洲,在巴黎與佛羅倫薩居住期間寫下的游記文章。那時候他67歲,老當益壯,文字繪畫臻于純熟。書中收有插圖約110幅,皆黃永玉對城市建筑和鄉村風光的寫生,很別致,可以當成旅游圖片來欣賞。正如黃裳序中所說,可以“隨著作者的‘畫筆’領略一些美麗的碎屑”。
黃永玉眼里的巴黎,帶有畫家的感受:“巴黎的大街齊整、名貴、講究,只是看來看去差不多一個樣,一個從近到遠的透視景觀又一個透視景觀,缺乏委婉的回蕩……”其實巴黎不僅有她的絢麗,還有陳舊和斑駁;巴黎不僅有華麗精致和貴族氣息,還有她的婉約和清芬。從書里插圖可以知道,老畫家并未深入到左岸拉丁區那些街巷,算是一個缺失。然而畫家對藝術的領悟,似乎比對一座城市的理解,要來得深切。
就整本書而言,我喜歡“翡冷翠情懷”這部分。大約是佛羅倫薩這樣的環境更適合黃永玉,因為“創造翡冷翠周圍諸山的上帝是一位藝術大師”。這座城市擁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但丁、拉斐爾、薄伽丘……足令黃永玉“慌亂,自作解脫,被偉大的前人牽著鼻子跑,連掙扎也談不上”。
黃永玉任性調皮,老而不改。書中用兩個章節談薄伽丘,可見其幽默之趣:“用不著替咸濕書喬裝打扮,有沒有歷史、社會、文學意義都無關涉,咸濕書就是咸濕書。它是人類重要智慧結晶。”這里說的“咸濕”,是一句廣東白話方言,意思關乎情色、色情一類,總之不大正經。“人無咸濕之事焉得傳宗接代?”黃永玉這樣一說,“咸濕書”確乎另有旨意:“綜觀世界咸濕之書,權威評論家數百年來都喜歡在瀏覽之余,給它一種歷史學、社會學的非常崇高的意義。”這是實話,可見他的練達與詼諧。接下來又有點睛一筆:“貞潔列女雖有牌坊,風流娘兒們卻有口碑,兩樣都是萬古流芳的。”令人莞爾,由此可見老畫家的智慧狡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