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鬼鬧鐘馗竹根雕
五鬼鬧鐘馗竹根雕
五鬼鬧鐘馗竹根雕
竹雕藝術中的圓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立體雕刻。它要求雕刻者時刻都必須“攫捉神態,存于意想”,隨時端詳,隨時鐫刻,并要求從不同角度看皆需達到最佳藝術效果,故雕刻難度在其他竹雕技法之上,所以有“鬼斧神工”之譽。
這件作品選用竹根雕成,高14.1厘米,題材取自民間傳說故事“五鬼鬧鐘馗”。鐘馗頭戴冠帽,豹頭環眼,鐵面虬鬢,豐腮闊口,身著寬袍,腰懸佩劍,坐于山石之上。五個小鬼在其身旁嬉鬧,鐘馗左腳踏住一小鬼腰間,右手捋起袖子,摁住一小鬼頭頂,左手自然張開,放置左膝上。或攝于威勢,胸前一小鬼,雙手捧酒杯敬奉討巧。 最引人入勝處,還有兩個小鬼在鐘馗身后獨自偷歡:一個小鬼脫了鐘馗的大靴子,正暗自得意試穿;一個小鬼摘了鐘馗的酒壺,對著壺嘴開懷暢飲。整個場景詼諧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鐘馗,是中國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民間傳說他系唐初終南山人,生得相貌奇丑,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惡。在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長安應試,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譽稱“奇才”,取為貢士之首。可是殿試時,奸相盧杞竟以貌取人,迭進讒言,從而使其狀元落選。鐘馗一怒之下,頭撞殿柱而死,震驚朝野。于是皇帝下昭封鐘馗為“驅魔大神”,遍行天下“斬妖驅邪”。相傳唐明皇開元講武驪山,身體不適,夜夢二鬼潛入寢宮,竊取了心愛的玉笛和楊貴妃的紫香囊,被趕來的勇士刳目啖之,玄宗問后方知是科舉不捷,頭撞殿柱而死的鐘馗。夢醒身體康愈,乃召畫家吳道子囑畫夢中之人,畫畢惟妙惟肖。經唐明皇一夢、吳道子一畫,鐘馗的形象日趨完整和獨立在人民心目中,成為家喻戶曉的能除妖辟邪、護福消災的神明。
這件竹根雕刻作品采用圓雕技法鐫制,作者以精湛細膩的雕刻技巧,生動地再現了民間傳說中鐘馗威猛、高大的形象。五個小鬼在鐘馗身前身后各具情態的嬉鬧,使得神秘的鬼神世界又加入了世俗風情的元素,讓鐘馗這個傳說中的驅妖降魔之神顯得更加血肉豐滿,充滿人性化色彩。此器構圖生動,刻工圓潤細致,人物神態逼真,反映了作者高超的竹雕藝術素養。審其作品風格,應屬清早期竹根圓雕中的精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