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竹節印
把玩竹節印
把玩竹節印
魏晉間“七賢”結友竹林,宋代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歲寒三友有竹,“四君子”也少不了竹。文人之于竹,鐘愛有加,竹廣泛地進入了文人生活的名個領域,印章關聯到竹則更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圖為一竹節隨形石印,高4厘米,似一對孿生竹芭蕾,上下各一個節,頂端微下凹,形成芭蕾腔。相對兩面都浮雕了五片竹葉,上互掩疊。每葉僅用3刀,但質樸逼真,給人以月光移墻,竹影婆娑的意境。下節附生著一個突出的芽苞。印文為篆書“平湖”2字,應是書畫印,何人何意,難考其詳。
印材為石質,瑩潤靈凝。早年曾入過土,土沁入內,表面呈玉質感,內中微顯淡淡的黃紅意。掌上珍玩,當為快事。
傳統文人歷來鐘情于竹,是因為它終年常綠,堅韌挺拔,是因為它率真清淡、幽靜野逸,是文人們道德人品的體現。“未出土時先有節”是一種崇尚氣節、超然物外的精神向往。居于竹林與摩挲竹印都是擁抱自然的情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