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用高粱秸稈扎“飛云樓”不用1根釘子
農民用高粱秸稈扎“飛云樓”不用1根釘子
農民用高粱秸稈扎“飛云樓”不用1根釘子
時間:2007-04-12 09:37:00 來源:
名家
>農民用高粱秸稈扎“飛云樓”不用1根釘子
近日,被譽為“民間工藝美術家”的永清縣農民徐艷豐又出最新扎刻力作,這件名為“飛云樓”的扎刻歷時3年,耗用了數萬根高粱秸稈,令人驚嘆技藝之精絕。
徐艷豐先生展示了最新力作:“飛云樓”外觀穩重端莊、古樸大方。該樓平面呈方形,樓高117厘米,底邊寬66.4厘米,共5層結構,樓身每層為曲尺型結構重疊依次而上,頂部結成十字歇山式,三層四出檐。全樓斗拱密集排列,且形狀極富變化,如云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各檐翼角翹起,勢欲飛翔,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樓閣建筑結構巧妙、造型精美的特點。
徐艷豐扎刻作品全部采用農村最普通、最常見的引火之物高粱稈做材料,但是,經過藝術家的匠心、巧手雕琢后,腐朽便化為神奇了!這座耗用了數萬根高粱秸稈扎刻而成的“飛云樓”,僅憑畫冊上刊登的山西萬榮縣“飛云樓”圖片構建而成,不但造型精美,而且所有接口不用釘子、膠水、鐵絲或線繩之類的輔助固定,均采用傳統木工卯榫結構咬合在一起實現固定,并且樓的門窗都能開合,真令人拍案叫絕!難怪這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構成學的典范”。
今年55歲的徐艷豐,幼年家境貧寒,沒有上過學,他憑著對高粱秸稈扎刻的癡迷,只用一把三寸的小刀、一把尺子、一個小錘和一張圖紙,卻神奇地創造出了一門新的民間工藝———秸稈扎刻藝術。40多年來,他用秸稈扎刻了大小作品70余件,件件精品,巧奪天工。作品“天安門”1982年赴日本展出,被日本長野縣收藏;“故宮角樓”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黃鶴樓”在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上榮獲“山花獎、民間工藝金獎”。1996年2月,徐艷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6年,經過省專家和學者反復論證和評審,省文化廳研究同意,“永清扎刻”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候選作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