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假文物市場
“亂世買黃金,盛世買字畫”,古玩、文物歷來是收藏熱點,尤其是最近幾年,國內收藏熱不斷升溫,加入收藏大軍的人越來越多,文物藏品的身價也節節高升。不過,熟悉這個行當的老手都知道,現在文物市場上最怕的就是遇上假貨。就算是摸爬了幾十年的行家,稍微不留神,也可能會受騙上當。
假貨贗品充斥市場 古玩行家竟遭迷惑
林清是一位來自香港的古董商,2005年6月的一天,他途經上海的時候聽朋友說,一位臺灣人手中有一塊成色非常不錯的田黃石印章要出售。通過各方朋友的介紹,林清見到了這塊石頭的持有者。
劉太乃:“我就把(印章)拿上來給他看,他一看就很高興,好東西。”
林清:“它剛好中間是白色的,以我的推測的話,這個東西,應該是沒錯,因為當時是是自然形成的。”
沒有過多的討價還價,林清爽快的以63萬元買下了印章。印章到手之后,林清拿著這塊石頭向朋友們炫耀了一番,沒想到卻發現事情有些不對頭。
林清:“行家看了以后,有的人說這個東西,不錯,有的人說這個東西不對。”
林清對自己的眼光很自信,可是朋友們又都是這方面的專家。一時間林清心里開始打鼓了?為了弄個明白,林清立即坐飛機來到了北京,在中國最權威的鑒定機構,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這塊田黃石進行最終的檢測。
根據紅外線對材質的分析,這枚印章的材質與田黃石的譜線顯示相差很遠,而與綠泥石非常接近,綠泥石是一種非常普通的石材,價格也很低廉。
檢驗中心主任:“(綠泥石)常見不排除有黃色,還有一種呢也不排除的人工加色。”
專家的解釋,讓林清的心徹底涼了下來,這筆買賣不但讓自己損失了一大筆錢,而且在收藏界這么多年,出了這種事也是顏面掃盡。于是他找到了賣家劉太乃,要求退貨。劉太乃卻說按照古董收藏界的行規,買了假貨根本不會退換。
無奈之下,林清將劉太乃告上法庭,法院經過調查,最終判決解除雙方訂立的買賣合同,被告劉太乃返還原告林清買石頭的全部款項。
林清通過法律渠道最終要回了當初買田黃石的錢,但是家在西安的張英群,卻沒有那么好的運氣了。
張英群是西安市篆刻協會會員,家住在西安市景龍巷。在篆刻之余張英群也收藏一些古玩,他的屋子里擺滿了各種藏品。前不久經過朋友介紹,張英群在西安古玩市場買了一個據說是唐朝的銅鏡,花了六千多塊錢。
張英群:“看銹斑很像真的。”
張英群買的這個銅鏡叫海獸葡萄鏡,上面的圖案有獅子和葡萄,尤其是上面還刻有一些篆字,這讓張英群非常喜歡。然而當他把銅鏡拿回家,給識貨的朋友看時,竟然有人說這是假的。
張英群:“當時這個銹斑是突出來的,我一個朋友用刀子一刻它就掉了,你看現在都平了。你現在要再用一刻刀還能把它弄掉。這就證明是人為做上去的。”
花了六千多塊錢買了一個價值只有幾百塊錢的銅鏡,這讓張英群得到了一個教訓。從此以后,他再也不敢輕易去古玩市場買東西了。
張英群:“現在造假的東西應該占到市場的95%,應該是這樣講,我個人這樣認為。真的很少,大到青銅器,小到印章,只要有經濟利益的驅動,就有假的。”
 |
青銅“文物”是怎樣做成的?
真真假假難辨 古玩市場一探究竟
張英群說古玩市場上絕大部分都是假的。是不是有點聳人聽聞呢? 古玩市場真的如張英群所說的那樣嗎?記者深入西安古玩市場進行調查。
每個星期六的早上,是西安古玩市場人最多的時候,除了那些固定的商戶之外,還有一個挨一個的地攤。陜西是文物大省,這里面各種古玩也是應有盡有。在一個地攤上,記者發現了一個和張英群家里那個一樣的銅鏡。
記者:“這個怎么賣?”
攤主:“這個要1萬6,這是百分之百唐鏡,海獸葡萄鏡。”
而在另外一個地攤上,同樣是唐代的銅鏡,價格卻相差甚遠。
記者:“你這個怎么買的?”
攤主:“六百。”
記者:“你要是上萬塊,我還敢相信這是真的,六百塊錢,那絕對是假的。”
記者又走進一家店鋪,點里的銅鏡又是一個價錢。
記者:“這怎么賣的?”
老板:“八千。”
記者:“這么貴啊?”
記者提出要看一些真正古代的青銅器,店老板從角落里拿出一個鼎來。
記者:“哪個朝代的?”
老板:“西周的。”
記者:“多少錢?”
老板:“你打算掏多少錢?”
店老板沒有直接說價錢,而是拿出另外一件青銅器給記者看。在記者的追問下,他才報出了一個價格。
記者:“那個鼎要多少錢?”
老板:“15萬。”
同樣的海獸葡萄鏡,價格從600到16000,即使對張英群這樣的內行來說,也很難當場辨別真假。于是,記者就在西安花1000元買了一個號稱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爵,請文物鑒定專家來辨別真假。
在北京市潘家園古玩市場的三樓,有一個文物鑒定中心,記者首先來到了這里。在交了一百塊錢鑒定費之后,見到了鑒定中心的專家。
專家:“這東西從造型來說,是商代的,就是紋飾不好。”
記者:“您看這銹像哪個朝代的呢?”
專家:“有一千多年吧,像是宋代仿的。”
記者:“這東西能賣多少錢?”
專家:“在潘家園市場,能賣一千塊錢。”
為了進一步確定這件銅器的真偽,離開了潘家園之后,記者又來到位于琉璃廠的中國收藏家協會。身為鑒定委員會秘書長的劉建業對記者所購買銅器的銹斑產生了懷疑。
鑒定委員會秘書長 劉建業:“這個銹有做舊的痕跡。作假者做的時候還是下了一點功夫的,一般的收藏者都有可能認為是真的。但是有一個最大的破綻,銅銹有三層,紅斑綠銹。底子在銅銹的上面不是在它的下面。”
為了更形象的展示這個銹的問題,劉建業拿出一個玻璃片,在銅器上面輕輕一刮,上面的綠銹成粉末狀掉落。當玻璃片刮到立柱的時候,突然其中一個立柱出現斷裂。
劉建業:“這是粘上去的。你看這個岔口,證明還是新銅。”
追根溯源 探訪文物做假作坊
記者拿著青銅爵請文物專家鑒定,兩位專家都告訴記者,這個爵屬于仿制品,但到底是哪個朝代仿制的就不好說了,潘家園的一位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宋朝仿制的,因為從銅銹的程度看,應該有千年左右的歷史。可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其實這樣的爵,在河南許昌的作坊里,只需要兩個星期就能做出來。
在許昌洋帆古玩市場,記者找到了一個女老板,店里的這些東西都是在他們家里做出來的。記者提出要看一下生產過程,她就帶著我們來到了她的家里。這是一個兩層樓房的小院,加工青銅器的工廠就在她家樓上。
在一間面積不足20平米的屋子,記者看到窗戶下面有四張簡易的工作臺,三個工人正在埋頭工作。老板告訴記者市場上賣的那些所謂的古代青銅器,大部分都是他們加工出來的。在這里,記者看到了一個銅鼎,和西安市場上賣價15萬的那個幾乎一模一樣。
老板:“運氣好的話,在市場上能賣一百萬。你們要是要的話,兩三萬吧。”
一個在市場上能賣到15萬的青銅器,在文物造假作坊只需要幾千塊錢的成本,這些青銅器是怎么做出來的呢?
老板:“咱仿的跟人家仿的還不一樣。人家是在新坯子上襄上幾塊(老銅皮)就好了,咱這個是全包皮,打磨掉。”
記者從一個工人手里拿起一個正在加工的青銅器,上面還有兩塊沒有貼好,里面新的銅皮還看得非常清楚。在這個工作臺則是一個完全還未加工過的新坯子。
老板:“這個是新的。然后把老料全部包上去。”
老板所說的老料就是這些從外面買回來的廢舊銅器,經過工人們認真地拼接和粘貼,就給這些新銅器包上了一個舊的外衣,使它看起來更像一個年代久遠的文物。
老板:“這是我們賣的大盆子,全割了,帖到那上面去了。原來的盆有這么大,銹比較好,全部貼上去了。”
在靠墻邊的地上,記者看到了有一些銹跡斑斑的青銅器,老板說,這是他們剛剛從外面買回來的坯子。
老板:“這些銹很假,還要全部磨掉,再貼上老料。”
在坯子旁邊的一個紙箱子里,記者還發現了粘貼所使用的膠水。
老板:“這些502只是打底用的,還有其他的。”
據老板介紹,他們家做高仿的青銅器已經有無六年了,除了這四個工人之外,還有一個師傅負責產品的把關和培訓。
記者:“這個壺得貼多長時間?”
老板:“沒有二十天貼不出來的。你來了這么長時間,才貼了這么一小塊。”
在樓下儲藏室里,記者看到這里擺滿了已經做好的貨。據這位老板介紹,這些編鐘都已經被定了出去。
老板:“這些編鐘是貼的斑。”
據這位老板介紹,他們做出的貨主要銷往西安和鄭州,剩下的就被送到許昌古玩城出售。由于產品外邊采用的全是老料,所以一般人很難鑒定出來。有時候能賣出很高的價錢。
老板:“像這個大鼎,人家從俺手里買走,四萬塊錢買的。當著我們的面,當場又賣給其他人,一百多萬,因為我們做活很仿老。”
文物市場存在監管真空
有一項統計說,目前全國有3000萬收藏愛好者,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一年的交易額就有11億元人民幣。現在這個巨大的市場成了假貨的天下,有人說古玩文物造假已成為商品生產領域造假的最后一塊樂土。但是,當記者試圖尋找相關主管部門的時候,卻發現這竟然是一個缺乏監管的真空地帶。
文物部門對出售假文物的現象無權管理,而工商管理部門又很難辨別文物的真假。那么誰能夠讓文物市場規范起來呢?
中國收藏家協會鑒定委員會秘書長 劉建業:“要規范。根本的問題就是一個是規范我們鑒定隊伍,有一大批能夠國家承認的,確實有鑒定經驗和鑒定水平的人,出來從事鑒定工作。”
劉建業介紹,國家承認鑒定師資格的意義還在于,一旦發生經濟糾紛,那么鑒定師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劉建業:“就象醫院醫生看錯了,醫療事故你沒有刑事責任但是你有經濟責任,你要賠償,負這個法律責任。鑒定也是這樣,你給人鑒的是真的,人家花幾十萬買了,人家最后是假的那么你要承擔鑒定的責任。”
半小時觀察:文物市場也該打假
玩古董的有一個默認的規矩,文物交易講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至于賣的東西是真是假,賣方沒有義務告訴你,你買的東西是好是壞,全憑買方眼力,好壞都要認賬,沒有退貨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收藏文物就像挖寶,買到真東西的概率比中彩票也高不了多少。
文物收藏品該不該打假?沒有哪個市場就應該是假貨充斥、欺詐橫行的市場,文物市場當然應該打假。但是,我們國家至今沒有實行鑒定師資質考核,沒有專職的打假人和機構。建立一個健康文化市場的基本前提現在都成了問題,這就相當于只有一批對足球略知一二的運動員,卻沒有高水平的教練和裁判,在這樣的基礎上,要建立一個發達的足球產業那無疑是笑話。
把收藏當作理財手段的人越來越多,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產業沒有基本的市場規則總不是一個正常情況。在中國的各個博物館里,并不缺少鑒定文物的人才,工商等國家司法行政部門在其他商品市場打假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都是建立一個健康文物市場的寶貴資源,關鍵問題是,有關部門不能再把文物市場當作一個三不管的邊邊角角,現在就應當下決心讓這個市場像其他商品市場一樣健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