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筆墨談
山水畫筆墨談
山水畫筆墨談
時間:2007-04-11 10:15:00 來源:
名家
>山水畫筆墨談
 |
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它萌于晉,自唐王維首興水墨畫,到盛唐時山水畫已成風氣,五代北宋山水畫已相當成熟,遂占據(jù)中國畫的主流位置。出現(xiàn)了眾多的山水畫大家,作品之浩瀚,理論之豐富,歷代都是難與之相比的。一般來說,宋人山水畫的筆墨形成在本質上是一種刻畫客觀物象的“造型語言”?!皩懫湔?、得其神”,真實地再現(xiàn)客觀物象,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山水畫“極盡變化為能事”的丘壑營建上?;蚋哌h突兀,或深遠重疊,或平遠沖融,或闊遠,或迷遠,或幽遠等都表達了各具形態(tài)的意境氣勢。
元季山水畫家對于筆墨造型認識的轉換,體現(xiàn)在某種新文化思潮的興起和對生命意義的重新審視。元以前偏重“師造化”,強調山水畫再現(xiàn)真山真水的形質神貌。元以后由重視客觀物象的寫實,變?yōu)橹匾曋饔^感受的寫意,從重視再現(xiàn)性變?yōu)橹匾暠憩F(xiàn)性。倪云林自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筆墨樣式,完全是出于“聊以寫胸中逸氣”的需要,而并不刻意追求它對客觀寫實的造型功能。筆墨美的獨特魅力在此已初露端倪。宋至元是中國繪畫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書風驟變,蘊含著思想的發(fā)展和變化,對后世山水畫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明董其昌首倡南北宗論,確切地稱之為“南北”兩種風格類型。董其昌開始把筆墨美作為一種純粹的、獨立的“形式語言”加以孜孜不倦地追求。變換了宋元山水畫以“丘壑”或以“心境人品”為觀照的對象表現(xiàn),最終把筆墨本身變成了山水畫審美境界的全部。“筆縱要是存蒼潤、墨法還須入與無”,清“四王”以及近人黃賓虹一直信奉于斯。
筆墨美本身是中國山水畫中最具生命潛力的象征。無論是宋人以筆墨圖“形”,還是元人以筆墨寫“心”,他們都從某種程度上完備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衍化過程。失去筆墨的藝術性,也就失去了中國山水畫的藝術魅力。筆墨有著它的不可替代性。中國畫是通過水墨渲淡這種圖式來反映自然造化和超出象外的“虛靜澄懷”的。畫家將內心世界的意緒情懷移入自然,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古人賦予筆墨骨氣、氣韻、風神以及寧靜、超遠、空靈等豐實的內涵,這既是對筆墨功用的肯定,又是一種價值的取向。時代發(fā)生著變化,生活空間在擴展,表現(xiàn)領域在逐漸拓寬,對筆墨語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風格的創(chuàng)立,應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當代性,隨著畫家對大千世界的深入挖掘和再認識,其藝術風格和筆墨語言也將發(fā)生轉換,對于筆墨而言,存在再認識,再理解后的轉變問題。
筆墨語言是歷史、文化積淀的產(chǎn)物,在寫胸中逸氣的理論基礎上形成了“逸筆草草”、“胸中造化,吐露于筆端”及“心隨筆運”的筆墨表達方式。畫家因氣質、對形式敏感程度、綜合修養(yǎng)等的不同,其筆墨給人以視覺感受也會產(chǎn)生變化。這一切體現(xiàn)在筆墨結構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上。形象的生命活力和筆墨是對于自然的超越,筆墨風格是藝術風格的基礎,筆墨同時也顯示出與時代同步的精神特征。中國山水畫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對表現(xiàn)方法和形式技巧不斷地進行變革,適應著不同時期的審美要求。當代山水畫的“構成法則”似乎應更多地在表現(xiàn)形式上拓展筆墨運用的靈活性。擴充畫理空間的同時,也在水墨線條的氤氳神韻中彌漫了生命氣象,恍惚迷離、奇異變幻的視覺空間所蘊涵的線條意興抒發(fā),思緒游離于先前和未來之間,從而可以營造出超乎尋常的畫面視覺空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