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離奇沉浮記
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離奇沉浮記
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離奇沉浮記
時間:2007-04-11 09:4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收藏
>千古名畫清明上河圖離奇沉浮記
《清明上河圖》局部 資料圖片
遜帝偷運四出宮
真本《清明上河圖》在清代第一個收藏者是陸費墀,安徽人,乾隆時進士,圖中有他收藏印記,但沒有說明他是從何處得到的。接著是畢沅收藏,也有收藏印記可證。畢沅是鎮洋(今江蘇太倉)人,字秋帆,號靈巖山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進士,累官至湖廣總督。他是一個學問家,對金石書畫非常喜好,家藏很豐富,《清明上河圖》大概是從陸費墀那兒得到的。收到這幅古畫,他當然喜不自勝,并且和他的弟弟畢瀧一起欣賞,所以畫后紙上有“畢瀧審定”的印記。
不想畢氏兄弟也沒有將這件國寶保存多久,在畢沅死后的第四年,即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湖廣一帶發生百姓反抗朝廷的斗爭,清政府追究地方官的責任,認為畢沅在總督任上對于“教匪”滋事辦理不善,剿除不力,并且又認為他任意濫支軍費,用來結交送禮、枉法營私。人死了無從處罰,只好追奪他子孫的官職,并將他的家產沒收入宮。這樣,《清明上河圖》便第四次進入皇宮里來了。
清廷收到這件重寶之后,非常重視,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內延春閣中,并著錄在《石渠寶笈三編》里。
《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入宮廷以后,到了公元1911年,清王朝為孫中山所領導的民主革命所推翻,但根據臨時政府對清皇室的優待條件,遜帝溥儀仍然留住宮中。溥儀及其周圍的頑固派,并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時時夢想復辟,從宮中盜竊國寶據為己有。為了障人耳目,溥儀遂以賞賜其弟溥杰為名,將宮中的重要文物偷運出宮,《清明上河圖》即在其中,這是它第四次出宮。
《清明上河圖》由溥儀盜出宮廷后先存放在天津,后偽滿政權成立,就帶到長春偽滿皇宮。1945年東北解放前夕,在硝煙彌漫的炮火聲中,溥儀倉皇出逃,將珍貴的古代法書名畫和金玉財寶隨身攜帶至通化,準備乘機亡命日本。飛機還未來得及起飛,就被蘇聯軍隊俘獲,國寶交回中國政府。《清明上河圖》幸免一次劫難,安然無恙地被保留了下來,先存放在東北博物館,后交給了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它第五次進入紫禁城,不過不是昔日的皇宮,而是人民的博物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