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岳崧手跡 兩地爭藏
張岳崧手跡 兩地爭藏
張岳崧手跡 兩地爭藏
今年春節前,我省收藏家李先生在湖南探親訪友時,竟意外發現清代翰林院編修提督陜甘學政瓊州張岳崧《南安書院碑記》碑貼手稿冊頁。“即使我個人沒有這個能力,也一定要讓這件海南之寶重歸故里。”于是,李先生說服了收藏此物的朋友,專程將《南安書院碑記》碑貼手稿冊頁帶回海南。
這一碑冊頁引起了我省民間及政府收藏機構的重視。經省博物館、省書畫院、省收藏家協會多方專家鑒定認知,確認此冊頁是清道光年間張岳崧為“南安書院碑記”題寫的碑文書法真跡,也就是“碑記”刻碑的底稿,是現今張岳崧碑貼原稿存世的唯一作品。
才子精品實難得
記者日前在省收藏家協會看到了這一書法精品。這本碑稿冊頁字芯縱23.3厘米,橫15.2厘米,楠木封皮紙本24開。每開方格工書楷體24字,全冊共568字。木封陳舊,包漿厚重,面左行書“南安書院碑記”6字,雖然磨損較重,但仍依稀可辨。冊頁內麻紙為芯、草紙拓底,色質米黃。冊頁后綴“賜進士第翰林院編修提督陜甘學政瓊州張岳崧撰并書丹篆額“。
張岳崧是清代名臣,文學家,書畫家,也是海南明、清兩代唯一的探花郎。歷任國名館協修官、會試同考官、文穎館纂修官、陜甘學政、翰林院侍講、浙江按察使等職。并編纂了道光《瓊州府志》,主講過瓊州瓊臺書院、雁峰書院,羊城越秀書院等,一生對海南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被歷代海南人民譽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據省收藏家協會秘書長何翔介紹,張岳崧一生著有《鈞心堂文集》、《鈞心堂詩集》、《運河北行記》等,至今仍保存在廣東中山圖書館。而定安博物館目前還保存著張岳崧手書的條幅、對聯、抄本、匾額以及各種印章等。
至少歷經兩人收藏
由于這件藏品來自民間,其真偽程度是價值所在。據省博物館原館長李元茂等專家就其材質、筆墨、包漿、風骨鑒定確認其為真跡。同時,從《南安書院碑記》內容及鈐印也不難看出歷史遺痕和傳承軌跡。
如其落款為“賜進士第翰林院編修提督陜甘學政瓊州張岳崧撰并書丹篆額”可看出,“撰”表明撰文,“書丹”則是古人用朱筆寫在石上再刻碑,“篆額”則表明用篆字題寫碑名。說明《南安書院碑記》的碑文、碑志、碑名都是由張岳崧親自撰寫,現存的碑稿冊頁就是原碑貼的原始手稿。在隴西市博物館提供的《鞏昌府志》里找到的碑記原文,經對照與冊頁上所書只字不差。
從冊頁所鈐收藏印來看,該冊頁至少歷經兩人收藏。第一位收藏者是冊頁上鈐有的“養晦堂”印之堂主,此人名叫劉蓉,湖南湘鄉人,是曾國藩手下一名文官。同治二年任陜西巡撫,同治五年被革職回鄉。此冊頁估計為其任陜西巡撫時所得,珍愛之余鈐以堂號印藏之;第二位收藏者則是唐氏則趙,從在冊頁上所鈐之印既精又多來看,應為晚清或民國一小有名氣的藏家。
拍賣市場上炙手可熱
據了解,《南安書院碑記》碑貼手稿冊頁是近幾年來發現的唯一張岳崧冊頁真跡,對研究清中晚期的教育分布情況和隴西地區文化建設情況以及張岳崧的生平考證,都有非常重要文史研究價值,是一件集藝術、收藏和文史研究價值于一身的精品之作。
省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何云強告訴記者,目前海南民間也有不少人收藏張岳崧的書法作品和自畫像、印章等,但多是行楷對聯、立軸、牌匾,工筆精書少之又少,冊頁更是少見,其所見墨寶已經成為瓊粵兩省博物館爭藏的文物。據了解,在海南四大才子中,唯有張岳崧的書畫可見收藏。
在近年的拍賣市場上,張岳崧的書畫也頗受歡迎。如在中貿圣佳拍賣會上,張岳崧的楷書八言立軸拍賣價最高達到5萬元,中國嘉德拍賣的書法達到2.5萬元一卷。而據目前保管《南安書院碑記》碑貼手稿冊頁的李先生介紹,該冊頁當時就是現藏家的爺爺用房子換回的。據悉,目前省博物館、省藏協正與藏家商談捐贈事宜,希望這一精品之作能夠永留海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