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小鎮亮出各色博物館
昆山小鎮亮出各色博物館
昆山小鎮亮出各色博物館
中國古磚博物館、華東第一古董博物館、柿園書法藝術館、金石人家篆刻博物館等在內的14家民間博物館均集中在一平方公里的錦溪古鎮區,日前已經成為錦溪古鎮一個全新的亮點。
位于江蘇昆山的錦溪,曾靠著“36座橋,72只窯”美麗傳說和鎮為澤國、四面環水、河巷交叉、古橋聯袂的風景而著名。而對于錦溪未來的發展,曾有專家建議說,現在的周莊、同里已是聲名顯赫,錦溪雖然歷史比它們悠久,但要想再打“水鄉牌”已經落后一步,應該打出“博物館”牌,尋求新的發展。為什么錦溪會集中這么多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和古鎮有多少關聯呢?這些民間的博物館又是如何運作生存的呢?
藏館靈活的機制
事實上,有著磚瓦制造傳統的錦溪鎮幾年前已經有了一家古磚瓦博物館。但是要打“博物館”牌,一家博物館顯然不夠,僅靠錦溪鎮的文物資源也不夠,于是錦溪開始面向全國征集文物。
據了解,錦溪的民間博物館展品都來源于民間私人藏家,博物館的管理方是錦溪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提供展館和工作人員,每年按照藏品價值與提供藏品的藏家按比例分成。藏品也可以出售,但出售一件必須補上一件,藏品可以增加不可以減少。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明清家具館于2004年進駐錦溪,第二年就分到10萬元收益,2006年收益超過10萬元。
這種靈活的分成機制,使得全國各地的藏家紛至沓來。蘇州的薛仁生在錦溪開了一家古董館,徐州的黃風子來這里開了古錢幣館,武漢的馬昆又來辦了一家“文革”藏品博物館。目前,在這14間藏館中,外地在錦溪落戶的民間博物館已達8家。
各色博物館相得益彰
那些從各地征集來的古董、字畫、紫砂、奇石、根雕,有的與錦溪根脈相連,有的則與錦溪沒多大關系,它們被搬到了錦溪閑置的老宅舊院里,與小鎮的古韻相得益彰。
中國古磚博物館的藏品涉及瓦當、滴水、屋脊構件、建筑磚、銘文磚、祭祀磚等14大類,1700多件,跨越5000年,堪稱一部磚瓦史;華東第一古董博物館則積聚了歷代水盂珍品、瓷器玉器、北魏石佛、唐代鐵瓶等19大類古玩,4500余件藏品;而中國陶都紫砂博物館則館藏中國宜興古今百余位大師上千件經典作品,如明代時大彬、清代陳曼生、當代顧景舟、蔣蓉、汪寅仙等作品;東俊根雕館則是以根藝精品為主,輔以奇石、盆景、古玩,自成一體,頗具藝術韻味;華夏天文博物館的館內精選百余種有代表性的天文成果模型、古星圖表及文獻史料,勾畫了我國幾千年天文學發展的概貌;而明清家具館則收藏了各類江南明清家具數百件。
“古鎮本來是一種特色資源,但現在開發得千篇一律,而錦溪卻有獨特的味道,這么多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很值得一看?!眮淼竭@里的游客這樣評價著。
古鎮經濟得實惠
民間博物館不僅在旅游上吸引了眾多的人氣,同時也帶動了古鎮經濟的發展。
據了解,中國古磚博物館的館長是一位叫龔竹鈺的老先生,他的藏品不斷豐富也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園林寺廟、塔臺樓閣,要修復這些古建筑,需要仿古磚瓦,興建民族特色的賓館飯店、旅游設施,也需要仿古磚瓦,古磚瓦博物館無疑是一座豐富的資料庫。如今,錦溪生產的仿古磚瓦,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遠渡重洋,運往美國紐約等地。
有業內人士指出,商業開發似乎成了古鎮保護的殺手,而錦溪打“博物館”牌的商業開發,或稱為“文物招商”的行為,卻為古鎮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古鎮保護與民間收藏,二者在此已經相得益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