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三峽
魂系三峽
魂系三峽
中國書畫報2001年5月31日編者:鄭州畫院一級美術師姚伯齊,多年來致力于中國山水畫的研究與探索。他懷著一顆為祖國山河立傳的決心,潛心創作,用兩年多的時間創作完成了長60米,高2.48米的巨幅焦墨山水畫長卷《魂系三峽》,并于“五一”期間在鄭州美術館展出。這幅氣勢恢弘的畫作深深地打動了所有的參觀者,一時間好評如潮。面對贊嘆,畫家敞開了心扉。
魂系三峽
姚伯齊
我用了兩年多時間創作的焦墨山水畫長卷《魂系三峽》,長60米,高2.48米,共用了48張八尺宣紙。這幅作品在鄭州美術館展出后,許多美術界專家和觀眾朋友給了我鼓勵,可是我知道,三峽太壯觀了,蘊含的東西太豐富了,畫好三峽絕非易事,仍需反復探索,或許我這一生也不能完美地描繪她。
我長期生活、工作在長江之濱的湖北監利,曾20次到三峽,領略了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那富于傳奇色彩的古樸。三峽那重巒疊嶂、壁立千仞、奇石嶙峋、煙籠霧鎖、江水洶涌、驚濤裂岸的壯麗景象,那雄偉的氣魄和悠久的文化,給了歷代文人墨客以創作的靈感,描繪三峽美景的畫作屢屢不絕。但是,傳統的中國畫,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符號,這些傳統的形式和技法很難將三峽形神兼備地表現出來。正如清代張問陶的詩寫的那樣:“峽雨蒙蒙竟日閑,扁舟直落畫圖間,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
抱著為三峽立傳的決心,我向自己提出了挑戰,一定要想盡辦法將三峽畫好,畫出我對三峽的真實感受。
我沉下心來,再次展開前人和當代著名畫家的畫卷,重點向李唐、程遂、傅抱石、黃賓虹、陸儼少、張仃等人學習,并堅持實地寫生,堅持觀察積累,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不懈地進行探索。在張仃、劉勃舒、郎紹君諸先生的啟發鼓勵下,我終于找到了一種適合表現我心中之三峽的焦墨技法。
很多畫界朋友對我說:“畫三峽的人太多,畫好了很難,用焦墨畫三峽更難。”可我學畫以來就沒有退縮的習慣,加上人生坎坷,越發磨礪出迎難而上的性格,自信一定能用焦墨把三峽畫好。我的想法是不靠水色,不需粉飾,只用焦墨在枯與潤、虛與實、粗與細、黑與白、放與收的強烈對比中尋求一種震撼人心的陽剛與壯偉之美。三峽兩岸的峭壁既不似李唐的斧壁皴,又不似董源的解索皴,更不像倪云林的折帶皴,我通過長期的觀察、寫生、體悟,將多種畫法糅合在一起,根據山勢水向的轉變而變換用筆的方法,既強調了視覺沖擊力和畫法的獨特,又注意使作品保持較強的傳統特色,這在我的作品《醉游三峽》、《三峽魂》、《三峽醉》、《神女峰下》中已有體現。
劃時代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竣工后,三峽的面貌將有極大的改觀,很多名勝古跡將從視線里消失。鑒于此,我有了一種緊迫感,心想一定要盡快創作出一幅表現三峽的巨作,將192公里的三峽濃縮在一件作品上。這件作品既要有三峽的基本風貌,又要有個性化的感受,還要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新的美感。我覺得這是一件既艱難而又迫在眉睫的工作。1998年5月我在中國畫研究院辦展時,劉勃舒院長和參加研討會的諸多專家給予我鼓勵,認為我畫三峽有一定的優勢。我在監利文化館退休后,鄭州美術館聘我為專業畫家,因此具有很好的創作環境和條件。受李伯安水墨長卷《走出巴顏喀拉》的影響,我開始了焦墨山水長卷《魂系三峽》的創作,其間反復修改畫稿達10次之多,將我對三峽的感受盡量集中體現出來。作為一個山水畫家,我為今生能盡情地描繪祖國的錦繡河山而感到自豪和榮幸。我喜歡畫三峽的節奏,畫它的韻律,畫它的氣質,畫它的頂天立地,畫它的洶涌澎湃,畫它的自由自在,畫它經過億萬年變遷,依然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兩年多來,我晝畫夜思,每一處的變換轉接都要想盡辦法使之自然流暢,每一張八尺宣紙都要認認真真地畫上成百上千甚至上萬筆。好心朋友勸我緩緩勁兒慢一點兒畫,否則勞累過度影響壽命。可我覺得假如我能踏踏實實畫成一件值得流傳的作品,更能安慰自己精疲力盡的身心。就這樣,焦墨山水長卷《魂系三峽》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于完成了,當它被陳列在鄭州美術館那特有的半圓形展廳里時,我心潮起伏,感慨萬端。
藝術是無止境的,如果我能用自己的筆將三峽壯觀奇麗的景象記下一點兒,用焦墨的手法來表現它特有的朦朧與絢爛多姿,以別于傳統的繪畫作品,給人以美的享受,就很知足了。在畫紙前,我常常感到要用手中的畫筆表達心中那份奇妙而又獨特的感受是多么的困難,在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探索中我覺得自己是那么渺小可憐。但同道們的關心,前輩的鼓勵,古今大師們頑強探索創造的精神,時刻在激勵我繼續尋找大自然與繪畫之契合。我想,只有進一步學習研究傳統繪畫之精髓,探索現代繪畫之哲理,貼近大自然的真善美藝術地再現,這將是我一生的奮斗目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