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壯之美
大壯之美
大壯之美
時間:2007-04-09 17:05:00 來源:
名家
>大壯之美
--看姚伯齊《三峽魂》
郎紹君
姚伯齊以焦墨畫三峽,曾引起美術界的關注。新世紀以來,他寂寞探索,以數年之功創作了一件6960X248cm的長卷,題為《三峽魂》。畫面從夔門始,終于三峽工程大壩,逶迤蜿蜒,波瀾壯闊,氣勢之雄大。視覺沖擊力之強悍,實為少見。
上世紀九十年代,姚伯齊曾創作過以三峽為題的焦墨長卷,尺幅也很長,曾在中國畫研究院美術館展出。該卷突出焦墨本身,即墨色的黑重、用筆的焦枯與力度等,突出對氣勢的表現,對三峽景觀本身的描繪,著筆下多。這一卷仍然重視焦墨表現的凝重與力度,同時也突出了對三峽山形水勢和兩岸人文景觀的描繪。山城 、水壩、大橋、寺廟、屋舍、船舶、林木甚至活躍于其中的人物,晰然可見,但它們又能融于作品的整體,不瑣碎,沒有“跳”的感覺,以三峽為主題的長卷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一是只注意具體景觀的描繪,忽略了對三峽整體氣勢的把握,過于瑣碎;一是強調了整體氣勢,又忽略了景觀的刻畫,變得大而空?!度龒{魂》對二者的關系處理得很好,一方面氣勢撼人,一方面可看、耐看。
從另一角度說,焦墨山水只有突出長處,才有存在的價值。其長處在哪里呢?我以為一在它的筆墨特點如焦、重。但一味焦、重會枯燥單調,如何做到枯而能潤,重而有韻,像麒派京劇唱腔那樣蒼渾有味,并不容易。二在它含水少,便于描繪。但如何做到描繪精致而不像寫實性素描,保持水墨畫的基本特點,也不容易?!度龒{魂》在這方面也做得不錯。其近景用筆粗而重,突出山體的力量與質量感;遠景用筆細、疏而有節奏,強調出山巒的層次、動感與韻律。用筆多變而能統一,富于音樂感,才是焦墨表現的高境界。在這個意義上說,《三峽魂》有很大突破。
從欣賞層面而言,《三峽魂》不能隨手展玩,它的巨大體量,更像紀念性建筑上的壁畫,觀者只能在一定距離之外觀賞看它的景觀,感受它的氣勢。只感到氣勢卻沒有“看頭”,覽無余,或只有具體描繪而缺乏氣勢的震撼,如觀瀏覽圖,都不能提升他們的審美趣味,使他們感到心里的滿足。內行人欣賞水墨畫要口味筆墨意趣,但要求如此巨大的作品表現筆墨趣味是不現實的筆墨意趣的創造受人與作品間尺度關系的限定,筆墨意趣的欣賞也受這一關系的制約。面對范寬《溪山行旅圖》,首先撲入眼瞼的是包括山勢在內的景觀,是“遠望不離座外”的大山,以及山上、山中、山下的林木、蕭寺、溪水和行旅者等等,而不是它的筆墨。它的筆墨首先是刻畫形象的手段,遠不像《水村圖》(趙孟頫)《秋興八景》(董其昌)一類作品的筆墨那么獨立,那么可以單獨品味。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峽魂》近于以丘壑為第一位的行家畫、北宋畫,而遠于以筆墨意趣為第一位隸家畫、南宗文人畫。它淡化筆墨而強調對自然與入文景觀的描寫,與作品的尺度相符,是明智的選擇。而且,這樣的大畫很難收藏在個人家中,只能在大型公眾建筑內展示,而作為大眾所熟知的題材和主題,既不宜過分抽象空泛,也不宜過分強調高雅的筆墨。總之,我們不能用衡量常見的水墨作品的標準衡量《三峽魂》,才能充分看到它的價值。
畫三峽,可以突出水,也可以突出山?!度龒{魂》突出的是山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體,沉凝深厚、拙重雄強,真可謂萬壑千山鐵鑄成,使我們聯想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堅強。進入三峽的江水迂回曲折、循環往復、奔流急湍,與群山恰如形成一動一靜,也使山形變得更加偉岸多姿。畫家對山與水這個大關系的恰當把握,是此卷在藝術上成功的關鍵之一。
《三峽魂》的雄強風格,與一般看到煙嵐浮翠、韻致優美的山水風格大不相同,但它也是典型的中國畫。它的整個結構,它的形神,它的流動、轉折、節奏化、時空合一的空間處理,以及它的“四顧俯層巔”的浩大氣概,即它的“大壯”之美,從另一角度體現了中國藝術專線。
2004年9月11日于紅松書屋
(郎紹君:著名美術史論家、批評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