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真的
假的真的
假的真的
時間:2007-04-07 15:06:00 來源:
資訊
>假的真的
姚嘉善(Pauline J. Yao)
回顧2004年,我時任舊金山亞洲美術館策展人,美術館當時組織了一次展覽,著重審視藏品中的假作和贗品。展覽有著技術的傾向,更注重真假甄別背后的科學方法,而非更為深刻的藝術史或哲學的內涵——這是我過去的一個疏漏。一年后,我決定寫一篇文章,著眼于中國當代藝術,以及艾未未、展望和蔡國強這三位藝術家之間的比較。該文后來在2005年提交給斯坦福大學一次學術會議,并發表于《藝術》雜志,成為一次題為“假的!”展覽的最初起因,這是一次群展,組織了國內外十位藝術家,探討當代藝術中復制、造假和偽造的問題。
事情就是這樣。一次展覽給一篇文章賦予了靈感,而一篇文章成為一次展覽的靈感所在,于是又有了這本雜志。當代藝術家與印刷出版物之間的合作,長期以來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寶貴的機遇,跨越畫廊的樊籬,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和環境,與新的觀眾相交流。這本??浴凹俚?!”為基礎,我的想法不是為這次展覽作促銷,而是通過雜志的書面形式,提供進一步探討造假和復制的觀念的途徑。因此,我對文本的選擇,遵循了真實/虛構、真/假、復制/原作之間的路線:從拉爾夫•羅奧夫(Ralph Rugoff)虛構地記述人工與自然相融合的、幻想中的花房,到丁達韋(David Spalding)對攝影家杰夫•沃爾(Jeff Wall)作品中模仿和挪用的詳細考察,也包括我自己的論文,討論了參展藝術家以及馬修(Mathieu Borysevicz)、劉鼎、斯蒂芬妮•蘇約克(Stephanie Syjuco)、徐震、顏磊和周鐵海這些臨時委派的藝術家項目。在這份“假”雜志的編輯過程中,進行了多次富有成效的討論,主要針對我們所有人對于“真”和“假”的假設和分類。最突出的也許莫過于一些東西一開始被當作假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某種意義上卻成為“真的”,然而,在這本雜志特定的背景下,由于標題的用詞不當,又再次被當成假的。周鐵海恰到好處的封面,假扮收藏家—畫廊商人—藝術展會贊助人皮埃爾•胡伯(Pierre Huber),揭開了當代藝術界習以為常的虛假外表和表里不一的言談。
首先,我希望這本專刊成為藝術家與中國雜志出版界之間一系列深入的互動,也希望《當代藝術與投資》能夠繼續為將來的實驗提供環境和空間。我很感謝我的同窗好友盧迎華,是她第一個向我建議出版有關這個主題的??南敕?,而且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我還要感謝左靖和夏季風,他們兩人從一開始就參與并全力支持這項冒險的工作,尤其是左靖,在緊張而事無巨細的制作過程中,一直容忍著我不太標準的漢語。我也必須感謝如下提供大量幫助并使該項計劃付諸實現的人:艾未未、馬修(Mathieu Borysevicz)、fresh echo Studio、Galerie Urs Meile,Beijing-Lucerne、何穎宜(Rania Ho)、小紅(Ros Holmes)、洪浩、劉鼎、毛衛東、皮力和樺林•布爾思(Waling Boers)(北京U空間)、邱志杰、Rosamund Felsen Gallery、拉爾夫•羅奧夫(Ralph Rugoff)、丁達韋(David Spalding)、斯蒂芬妮•蘇約克(Stephanie Syjuco)、王衛、翁維、徐震、顏磊和周鐵海。最后,我還要感謝我的同窗好友丁達韋,在這個項目進行的每一個階段都發揮了作用,提出了寶貴建議并始終給予支持。
(毛衛東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