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古畫 行旅崎嶇
佚名古畫 行旅崎嶇
佚名古畫 行旅崎嶇
《溪山行旅圖》,絹本、淺設色,縱24.7厘米,橫25.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有專家鑒定為南宋時期的作品。在古代佚名畫中,此圖較為特殊。從畫面左下角留下的墨跡看,可能出自一位朱姓的民間畫家,而“朱”下一字,又不知為何已磨損難辨,故無法作者確認,仍以佚名畫看待。然不管如何,這是一幅精妙佳作,頗多可圈可點之處。
首先是構圖別致。此圖寫冬雪初霽,萬物蕭疏,一隊牛車沿著崎嶇曲折的山路頑強行進。與其說這是一幅山水畫,不如說是農村風情圖更為恰當。因為從總體來看,山水風景在此畫中主要起陪襯作用,藉以襯托出時令物候及環境的險惡;而由4輛牛車組成的車隊,才是畫家最為關注的視點。作者以曲折的反“N”形構圖,使小小的畫面得以巧妙展開,不顯擁擠。除第一輛牛車已經涉水遠行外,其余3輛都為近景,歷歷在目。在山道的急轉彎處,作者別具匠心地設置了一座木橋,兩輛牛車分別處于下坡和上坡時的特定情景,其殿后一輛,行駛在平坦路上。作者以靈活而多變的結構,凸現行旅的艱難和生活的情趣。整個畫面,疏密有致,虛實相生,將重點描繪的物象集中于一角,其余則顯得十分簡略,呈廣闊、平遠之景。如此布局經營,體現了南宋“邊角山水”在取景上以偏概全、以小見大,藉以表現廣大空間的基本特征。
其次是細節精采。全圖共寫趕、押車者10人,每輛2-3人,以不同的“招術”,向觀者展示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細致的觀察能力。正在下坡的牛車,作俯沖之勢,車蓬后一人拚命墜壓,以防車輛傾覆;而上坡的那輛,前面有人拉軛導引,后邊有人攆趕,正奮力上橋,另一人側身坐于車尾,似乎在向后車的伙伴發出“警語”:前面是大轉彎,要上坡啦!
三是筆墨高超。作者筆下的人物,雖僅點眼、鼻、須,寥寥數筆,便寫出滿臉風霜。拉車的健牛,畫得很有力度,充滿運動感。此外,近處的禿樹,以鹿角枝為之,主干蒼勁、虬曲,在隆冬中蘊含勃勃生機;遠樹則取其影,映襯出寂寥、荒寒的意境。山石的皴擦、坡道的勾勒,筆力遒勁,渾厚沉著;勾水之法,虛中見實,用筆輕盈、流暢,同樣顯示了作者非凡的傳統功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