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才:關于明姬(新文章)
樹才:關于明姬(新文章)
樹才:關于明姬(新文章)
明姬:風一樣奔走的線條
多么偶然,明姬(myonghi),一位韓國旅法大畫家,決定在寧波美術館舉辦大型個人畫展—而寧波,正是我的家鄉! 2005年8月10日至21日,明姬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她在中國的第一個大型個人畫展:“畫與詩”。我還記得,我作為畫家的好朋友,在畫展開幕式上講了幾句話。但我想,誰也不會想到,開幕式那天距我認識明姬,僅僅只有十天時間!
我結識明姬,同樣是出于偶然。當明姬懷著對中國的深厚感情,同她的先生林世澤(也是韓國旅法著名畫家)一起來到北京布展時,她決不會想到,在北京迎接他們的中國朋友,竟然是一位從未謀面的詩人!第一次請他們吃飯,我記得是在杭州特色餐館“娃哈哈酒家”。我們用法文交談。席間,優雅的明姬一開口就吐露真心話。她談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依戀,她冒著酷熱在戈壁荒漠的跋涉和寫生,她的藝術探索和人生感悟……她身上洋溢著一種真正的詩性!話別時,我們彼此都感覺遇到了真正的朋友。
是的,必須承認,沒有偶然,人的命運便無法精彩。正是偶然性的巨大力量,讓我偶然地結識了明姬,而明姬身上的詩性,明姬繪畫的創造力,還有明姬的先生林世澤酒仙般的豪飲(他心儀的中國詩人是李白和陶淵明,他甚至認為自己生來就是中國人),卻又必然地讓我們成為了心靈相通的好朋友。
面對明姬,這位以其卓越的繪畫藝術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和人類心靈的偉大存在的韓國大畫家,我只能以我個人的理解方式,來談論她的繪畫。我愿意用“風一樣奔走的線條”,來形容明姬的繪畫特征。風,奔走,線條。奔走,風,線條。線條,奔走,風……是的,這幾個簡單漢字的復雜組合,賦予明姬的畫以無限的變化可能性,并讓明姬的靈性氣息總是溢出畫框的邊界之外。我認為,明姬的畫是不需要畫框的,即便它們被裱上了畫框,我們還是應該把它們看成是沒有畫框。原因很簡單:明姬的畫是對大自然的偉力、大自然的浩闊、大自然的變幻的“直接記錄”。
明姬的線條,如此純凈,如此樸素,幾乎透露出一些路、一些樹、一些巖石或一些草本身謎一樣的美妙存在。明姬在精神上無疑是東方的,至少蘊含某種東方思想:空白顯得如此重要!盡管1972年她就移居法國,但我感覺她的心意始終向著東方,向著亞洲!她是一位真正深入到歐洲藝術中心、并且在諳熟西方美術界之后又自覺地確認自己“東方身份”的藝術家。通過極其簡約的線條,她展現事物那樸素而活潑潑的存在。在可感與不可感之間,事物“如其所是”地呈現出來。她不想給“大自然中”的事物增添任何東西,恰恰相反,她精簡自然,仿佛她憑借心靈之眼,已經“窺見”自然萬物的存在秘密。
有人也許會認為,明姬畫的是抽象畫。但依我的理解,在三十多年的繪畫生涯中,明姬從西方藝術的具象畫出發,不斷從大自然的壯闊、奇幻中汲取靈悟,如今已超越了東方、西方的分野和具象、抽象的界限,她的繪畫呈現出“師法自然,隨心所欲”的大家氣象。這些在畫布上或疾速奔走、或舒緩蔓延、或緊密纏裹的線條,表達著畫家對大自然萬事萬物的直接“看見”;而她對紅、黃、綠、藍這些色彩的隨意潑灑,則“記錄”著她獨行俠似的探險經歷和內在靈性的獨特敏感。
還是回到偶然上來。明姬是信賴并善于領悟“偶然”啟示的畫家。她也像她畫中的“線條”那樣,常常“風一樣奔走”在大自然的廣袤之上。獨自奔走,自由灑脫。從草原、戈壁,到南極洲、瑪楚比楚高峰,她用她的繪畫表達著她對人類命運和大自然之間關系的理解。她不是要畫得“像”,而是想畫出“是”,所以說,她的繪畫是融于大自然的,像風融于天地的廣袤。她的繪畫,得自大自然,但又歸于大自然,這是她報答大自然的獨特方式,也是同中國古代繪畫的山水精神相契合的。
明姬不愧是用線條將藝術從大自然中直接提煉出來的藝術家。她說過,她只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大自然,另一位就是她的畫布。她畫布上的一切,線條、靈性、領悟,都來自大自然對她的啟示。面對一塊巖石、一棵樹或一根冬天的枯草,她的“觀想”和“領悟”是如此忘我,如此深入,以致這塊巖石、這棵樹和這根枯草神秘地跑到她的畫筆下,找到了各自在大自然中存在的“行跡”。
2007.2 北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