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與現代的構建
古典與現代的構建
古典與現代的構建
時間:2007-04-06 16:44:00 來源:
名家
>古典與現代的構建
——姚伯齊潑彩畫賞析
自從八十年代以來,開放政策使我國當代藝術獲得了在封建時代不會有過的文化機遇,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了新千年的今天,中國美術呈現出多元趨勢;而姚伯齊的潑彩畫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
姚伯齊先生以他的創造,象他所繪的《龍門峽》、《巫山風光》、《峽江輕舟》、《妙處原在煙云中》、《江邊高臥圖》等畫,一次次獨立的表現的體驗,試圖以他在傳統基礎上的現代畫語言,在調和中西藝術的道路解答傳統中國山水畫藝術向“現代”轉型過程的難題,即:既要現代的,又要中國精神的。
他的畫,其創作觀念和技巧以及創作氛圍與環境均受到傳統的儒釋道思想的浸潤和影響,在求新的過程中,是有中和特色,他早年曾系統的學習過西畫,對西畫的焦點透視,明暗投影,色彩原理,空氣遠近法等爛熟于胸;主要的他以他的膽氣、豪氣、志趣、學識、閱歷、天賦決定他的創新,是在古典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時代特征和個性特點,體現時代的人文精神和溫和的感情色彩。他拓展了中國畫更為廣闊的領域,豐富了表現手法和樣式,從而,具有了美學意味和包含了更多的東方精神因素。
姚先生對古典的意境,精神內涵,審美理想都在自己的畫中得到了很好的尊重,保留和發展;同時,融合西方抽象繪畫的方法來充實自己進行繪畫。在具體操作上,他運用化解骨法用筆,使其層層有筆而又不見筆,并用不同紙張,不同顏料,不同方法潑彩,或色墨相間繪山水畫,使其既有筆墨成分,又有非筆墨成分,既夸張了傳統筆墨語言的“氣”、“勢”、“韻”的效果,又有西畫視覺效果,空間構成,色彩趣韻和抽象意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給傳統引入非筆墨語言,以重構、再造的方式,形成肌理制作手段,改變了傳統筆墨語言的欣賞機制,從而,建立了新的圖式和規范。
這種非筆墨語言多煙嵐,水跡墨跡和奇麗的色彩,又有獨立的抽象,半抽象意味;云氣的浮動感與山石的堅硬感清雅而有韻味。在有意與無意、設計與隨機、控制與放縱兩者之間達到了傳統與現代的藝術精神與風格個性恰到好處地融合與統一。尤其,值得稱道的,這種潑彩、暈化、拓印、肌理效果處理后形成的幾何形色塊類似瓦西里•康定斯基1913年以后所繪表現主義抽象畫里幾何形體色塊。而這種繪畫語言試圖顯示形式與感覺之間的直接的象征聯系,一種符號的象征語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的畫是中西調和,古典傳統與現代的構建,創新的繪畫,有意境、有新意、有精神內涵,給人以美的享受。
歸根結蒂姚伯齊先生的潑彩畫是中西融合的畫,是屬于邵大箴教授所說:“有教養的創新的中國山水畫”。他是成功的!
值此新世紀亞洲藝術家共同面臨超越西方在整整一個世紀中建立起來的藝術秩序和規則這個最富挑戰性文化主題的時刻,伯齊以他五彩繽紛的潑彩有教養的創新的中國山水畫尋找到了一種與西方世界平等交流的方式。他和他的畫也有了自己的文化方位和國際價值,讓人欽羨!
丁正元
2000年3月27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