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迎春的花鳥畫
讀張迎春的花鳥畫
讀張迎春的花鳥畫
時間:2007-04-05 11:15:00 來源:
名家
>讀張迎春的花鳥畫
朱育蓮
張迎春是我的一位青年朋友,十多年前他進人民日報書畫院和中央美術學院進修學習期間,他住的宿舍離我工作的地方極近,所以我們時常見面,他非常用功,孜孜不倦。我深夜走過他的宿舍時,總看到他屋內亮著燈,一進門,他總在看書或畫畫,一大堆習作,不是鋪在地上就是掛在沿墻的鉛絲上,有佳作,但大多是一般的習作。
畢業后,他回到蘇州,在刺繡研究所的創作室,那一段日子我沒有機會看到他的作品。后來調到了蘇州吳作人藝術館,終于見到了他的一批又一批的新作。我深為驚訝,因為同我在北京時見到的作品大變了樣,登上了好幾個臺階。他不走別人的老路,在既保留中國畫筆墨傳統的同時,更走出了一條新路,一條創新之路,構圖新、色彩新、意境新,有自己的風格。
他同我談了他的不少心得體會,我深感他是有思想深度的,有探索精神的。生活是千姿百態的,大自然的花、草、樹、石、鳥、禽,它們的生活、生長規律都深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我們只有用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去捕捉自然界中蘊藏的生機,運用自己的創造精神和情懷,才能引起人們同樣的審美感受。現代花鳥畫的傾向和審美情趣已不再是單純的再現自然,更多的是作者強烈的主觀感受和內在情感。
近些年,隨著時代氛圍的不斷開放、活躍,水墨至上的時代已被多元的發展所取代,當代中青年畫家在創作的時候注重吸收各方面的藝術養分,容納多種藝術形式,亦工亦寫,見墨見彩,表現技巧日益多樣。迎春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注重用工寫結合,以寫襯工的手法來表現作品的量感和質感,以水墨與色彩一體,自然和裝飾一體,在繁復中尋找節奏、規律、裝飾的趣味,尋找花、草、藤、鳥、禽的有機結合,尋找色彩組合中的和諧,同時以富有強烈色彩傾向的顏色做底色,確立整副畫面的基調,在粗放中求精細,從繁簡、勾染、工寫的矛盾中求統一。
迎春喜歡畫一些野禽、白鷺,它們或棲息于濕潤的百草中,或蟄伏于斑駁的樹叢里,在秋風中,在寒露間,斑駁的樹桿和飛揚的羽毛,春天清晨明媚的陽光,秋日黃昏燦爛的夕照。這些都是他在作品中力求捕捉的夢幻般的純美境界。他將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自然,通過亦動亦靜的畫面,在清新寧靜氛圍的同時,又表現出了自然界中生命力的強韌,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
藝術的探索應是一條漫長而艱難曲折的過程。屈原離騷中有一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青年畫家張迎春以他年輕和刻苦奮斗的優勢,他將會在藝術道路上一級一級爬上更高的臺階,取得更大的成功。
2003年12月于北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