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亨:用筆哼唱“夢里水鄉”
于亨:用筆哼唱“夢里水鄉”
于亨:用筆哼唱“夢里水鄉”
時間:2007-04-05 14:59:00 來源:
名家
>于亨:用筆哼唱“夢里水鄉”
唐濤
于亨在中國畫的實踐中遵循著中國傳統的審美思想和造型方法,并吸收了一些西方繪畫的元素,創造性地發展了植根于傳統中國文化的中國畫技法,在藝術創作中努力追求,不斷創新。他的畫作主要有水鄉、人物和山水三種題材。
江南水鄉這一題材獨具中國的人文底蘊,舊巷老宅、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無不積淀著中國傳統的審美思想。于亨的水鄉畫借鑒了工筆重彩畫法,即重彩又重墨,彩墨交融飽和,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作為畫面主體的房屋呈大小不等的幾何形,粉墻黛瓦,錯落有致。畫家通過一遍又一遍地皴、擦,強調黑、白、灰面積的對比,層層渲染后又豐富了面與面之間的變化。雖然其構思和立意使房舍間的透視關系有所減弱,并進行了重組,但總體上還是保留著寫實成分。求其“工”而不求其“真”,強化了作品的個性,著力傳達出畫家對江南水鄉一種獨特的審美意境。煙雨的江南,夢中的江南,真實的江南,這就是于亨的江南水鄉!
“沒骨”畫技法來源于中國的傳統花鳥畫,而將其運用于人物畫的,于亨可以說在這方面的藝術實踐中走在了當今畫壇的前列。他的人物畫直接以墨“沒骨”造型,利用水、墨及用筆的輕重、緩急,在宣紙上產生浸化的效果,自然形成輪廓,雖非筆成,猶留筆意。由于造型線系自然生成,水墨交融,使得畫面更為朦朧、含蓄,彌漫著一股淡雅之氣。在造型樣式上吸收了民間剪紙藝術等簡約、樸實的結構,利用中國畫“寫意”的技法,以水、墨、色的干濕變化統一于整體畫面中,心物相通,“沒骨”直書,重在“意”,物我交融、物我兩忘。由此而獲得一種完全個性的藝術語言,所表達的是一種傳神達意的繪畫作品,筆勢流暢,墨色潤澤,人物、環境渾然一體,傳達出畫家虛靜、恬淡的意境和情懷。
于亨的山水畫以幾何形結構,大色塊構圖。中國傳統山水的抽象是把山川、草木等自然元素符號化,再以這種符號的變幻來組織畫面,表達情感,但從不以幾何形構圖。而西方“現代派”繪畫中的幾何形則是為觀念和潛意識尋求一種表現手段,無論內涵或形式兩者均相距甚遠,是東西方兩種不同文明的產物,但在他的山水畫里我們清晰地看到這兩種文明形式的融合。一直以來,東西方的一些藝術家在畫風創新上都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于亨的山水畫可以說已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于亨的人物畫可以說是畫家自身氣質的體現,恬靜、超凡,無不彌漫著一股優雅的氣韻。江南的山山水水又給予了畫家創作的激情和靈感,他用自己的筆觸,以獨特的視角描繪其眼中的江南,別樣但富于情懷。而他的山水畫則豪邁且充滿激情。唯其真摯,方能感人。于亨正是用他的“真”、他的“誠”,使其作品具有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