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墨重彩寫春秋——訪民間書法家彭壽昌老人
濃墨重彩寫春秋——訪民間書法家彭壽昌老人
濃墨重彩寫春秋——訪民間書法家彭壽昌老人
時間:2007-04-04 09:17:00 來源:
名家
>濃墨重彩寫春秋——訪民間書法家彭壽昌老人
有人說:“彭壽昌今年62歲,一生酷愛音樂、詩詞和書法,從藝40多年,博學多才;他的作品,獲得各級獎項無數,可謂與專業名家相媲美。”有人說:“他潛心鉆研藝術,他的藝術成就早應為大家所知……”
祖輩的“書法牌扁”讓他愛上了書法
彭壽昌,1945年出身在攸縣一個貧苦人家庭。曾祖父是當地有名的窮秀才,其父是一個民間藝人。彭老師在家庭的影響下,9歲開始練習毛筆字;12歲父親去世;兩年后,母親相繼病亡。1960年3月,他被攸縣文工團從家鄉中心完小直接招為小演員。
平日里,彭壽昌雖然潛心研習西洋和民族樂器,但小學時家鄉沙峰村老祠堂墻璧上的那些木雕書畫牌扁,一直在他的腦海游走。他暗下決心,要練出一筆象樣的書法。一旦劇團有演出,負責樂隊的彭壽昌“管起閑事”來,幫助書寫海報;墻上寫,院內寫,滿街寫,一如繼往地寫了幾十個春秋。
文革期間因為對藝術的追求而被下放
由于對藝術的執著,人生的追求,一次彭壽昌情不自禁地當眾直言:“我要成為攸縣一把琴,一支筆”!文革時期,就是因為這句話,他被少數人扣上了“只要琴線不要路線”的帽子,將彭老師于1976年9月“下放”回家。
在此期間,彭壽昌并沒有灰心,而以“天生我才必有用”激勵自己,一邊面朝黃土背朝天干農活,一邊堅持習書法,地上寫,水面寫,有人說他是書癡。
獨特的“練寫技巧”造就書法長足進步
1979年“文革平反”讓彭壽昌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他重新規范練習方法,從研習顏、柳古圣法帖起,到隸書、行書和草書,再到現在善長的狂草。他所崇拜的書法大師,有唐代的書圣張旭、懷素和現代的毛澤東等。
彭壽昌自創了一種“無紙墨書法練習法”。即:用毛筆點清水,在平整干潤的地面上練習。夏天,他伏在曝日的水泥地面上練習書法;冬天大雪鋪地,以柴為筆,劃雪為書。劇團每逢下鄉演出,掛在彭老師的行程擔子上,最為閃眼的是他的各種毛筆和盛水寫字的破瓷缸。
書法中講究“意境”、“神韻”和“字外功”。為了掌握這些技巧,彭老師經常放眼藍天,凝眸山野,伏察流水,仰觀行云,以追求書法其“意境”和“神韻”之最高境界。他自習書法入迷時,就餐,用筷子練;晚睡,床上練;走路,手指朝地比畫;不時受到愛妻的挫罵和路人的誤解。通過“字外功”和“無紙墨練習法”的輔佐,彭壽昌的書法長進有了一個大的飛躍,得到了國內眾多行家的充分肯定。
60多幅作品獲獎樂于為百姓潑墨揮毫
如今彭壽昌是國家級琴師,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吳道子藝術館理事,湖南省戲曲專業委員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等。并先后有60多幅作品獲得國家級書法大賽金、銀獎及省級書法大賽的一二等獎,其中有些獲獎作品編入國家及省級作品選集,他還多次應邀參加新加坡、法國等地的書畫展。
隨著名氣上升,前來向彭壽昌索求墨寶的人也越來越多。幾十年來,先后有數十家單位請他寫了招牌,但每家招牌都應彭壽昌的要求沒有落款留名。2007年春節前,攸縣新市鎮政府,以“建設新農村”為主題,請去彭老師于鬧市當場書寫春聯,一個上午寫了60多幅,幾天時間共寫了1300多幅,免費送給當地農民百姓。
 |
|
| (彭壽昌并先后有60多幅作品獲得國家級、及省級書法大賽大獎) |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