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四川玉堂窯瓷器淺析
唐宋四川玉堂窯瓷器淺析
唐宋四川玉堂窯瓷器淺析
時間:2007-04-03 11:37:00 來源:
資訊
>唐宋四川玉堂窯瓷器淺析
從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區出發,往西南方向行進5公里,就可到達玉堂鎮鳳鳴、岐山村及中興鎮橫山村的交界處,在這片人稱“上九包、下九包”、方圓約2.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漫山遍野遍布陶瓷碎片和窯具,故被當地人稱之為“瓦子坡”。這就是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玉堂窯遺址(圖1)。
迄今為止,歷史文獻中尚未發現關于玉堂窯的記載。這個窯址是1977年春首先被四川省博物館在灌縣(即現在的都江堰市)工作的兩個文物工作者調查發現的。同年11月5日至12月25日,四川省博物館和灌縣文物保管所聯合組成發掘組,在羅姓和何姓兩家附近的窯包各開了一個25平方米的探方進行發掘,另外,還清理了一座長42.92米的龍窯,所以,那次發掘只是一次規模很小的試探性發掘。
根據《灌縣玉堂公社古瓷窯試掘》報告,該窯興于唐代,終于北宋晚期。文物工作者在發掘現場清理出窯具、瓷器和銅幣三大類出土遺物。瓷器計有各式碗、碟、盤、盞、杯、壇、罐、、壺、缽、瓶、爐、燈、盆、盒、豆和水盂、圓球、紡輪、器蓋等。這些器物的胎色主要是紅色、磚紅色、褐色、灰色、黑褐色、灰褐色和黃褐色;釉色計有青釉、綠釉、青綠釉、白釉、醬釉、青黃釉、灰白釉、米黃釉;部分器物施有或黃色或米黃色或白色的化妝土;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刻花、捏塑和釉下彩繪;在裝燒方式上,有五齒或六齒圓形支釘支燒,有墊圈、墊環、墊餅、墊筒、墊條、墊板和立錐形支柱墊燒,還有用石英砂粒墊燒和覆燒的。(圖2-1、2-2、2-3)
筆者根據收藏經驗和比較研究,認為此窯器物與邛崍市十方堂唐、宋窯址的大多數出土器物無論胎、釉、器型和裝飾技法幾乎難以區別,有些器物與樂山市關廟窯的產品相差無幾,同時,石英砂墊燒和覆燒工藝也與彭州市磁峰窯相同。由此可證:唐、宋時期,由于四川盆地江河縱橫交錯,水道交通十分便利,岷江流域的各個瓷窯的制瓷技術和燒造工藝的交流是經常和頻繁的。長期研究巴蜀古陶瓷文化的著名古陶瓷專家陳麗瓊女士將玉堂窯納入邛窯系的范疇,是很有根據的。
筆者曾專程去玉堂窯址進行過調查訪問。當時,經過當地農民同意,在其種玉米的坡地上,采集了一些瓷片,其中高質量的瓷片其釉色不僅可以與十方堂窯媲美,而且與唐、宋時期的國內其他名窯產品比較也毫不遜色。其中,以綠釉或青綠釉瓷器最為突出,其色清秀、淡雅、恬靜,溫潤似玉,猶如嬰兒肌膚。(圖3)
還有一種青釉瓷器釉雖薄,但遍體開細裂紋,這種瓷器在四川新津縣的唐代瓷窯也有較多發現。這種遍體開碎片的瓷器,是極有研究價值的。(圖4-1、4-2、4-3)
玉堂窯在當年試掘時,曾出土一件陰刻有“何”字的蘑菇形印模;筆者收集的一只宋代白釉覆燒芒口碗,底部有墨書“克五”二字(圖5),至今不解其義;筆者的一個朋友,早些時候,也曾在該窯址覓得一塊盒子殘件,上書“上房”二字。可見,這個瓷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器物還真不少!
雖然玉堂窯的面積大,堆積層厚,有的地方厚達5~10米,就內容、范圍、時間而言,在四川省內均有突出的代表性。遺憾的是當年的小規模試掘僅僅接觸到十八個窯包中的極少部分,獲得的資料非常有限,出土物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無法概括此窯的全部內容,從而,也使人們無法全面地認識這個古代瓷窯的歷史成就和在四川陶瓷史上的應有地位。
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基本建設規模的擴大,各地零星出土的玉堂窯瓷器也出現在文物古玩市場上,但多數收藏家并不識其“廬山真面目”,能籠而統之地認定為“邛窯系”就很不錯了。(見圖6-1、6-2、6-3)
據新聞報道,作為四川旅游“三個最早”主角的都江堰市,在制訂的下一步發展目標和舉措中,計劃將深入挖掘包括玉堂窯址在內的幾個文物古跡的文化內涵,加之玉堂窯地處都江堰市趙公山風景旅游區內,所以,筆者認為,有關當局應盡快對玉堂窯進行全面的科學發掘。(感謝李鐵錘先生、高邦榮先生提供部分地區實物照片。)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