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近失傳的泉州錫雕藝術正在蘇醒
幾近失傳的泉州錫雕藝術正在蘇醒
幾近失傳的泉州錫雕藝術正在蘇醒
今年元宵佳節,一對造型精美的錫雕宮燈出現在福建泉州的文廟元宵燈會上,引來一片驚嘆。幾近失傳的錫雕藝術很快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錫雕宮燈的作者名叫楊峰巖,出生于錫雕世家,今年72歲,是國內目前僅存的錫雕工藝大師。“泉州文廟燈會上展出的這對錫雕萬字風釵宮燈的原型就在故宮里掛著。”老人神秘地說。
創辦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的“連發祖鋪”是泉州城最古老的錫雕鋪,楊峰巖則是第五代傳人,14歲起便跟隨父親楊炳坤學習錫雕工藝。今年7月,這位錫雕大師將赴北京參與故宮錫雕宮燈的修復工作。
唐宋時期,泉州的錫雕工藝隨著泉州港的繁榮而逐漸發達。到了明代,從事錫雕的商鋪越來越多,一條專業打錫巷應運而生。清朝最繁盛時,這條當時僅有兩三米寬的小巷,除了剪刀鋪和染房外,僅打錫鋪就有二三十家之多。
“當時的泉州人做嫁妝,以錫制品多少論排場,稱為做妝奩。大戶人家的祀桌、客廳擺設和整套日用品都用錫來制作。有的還專門從東南亞買回純錫,請三五位錫雕名匠上門做半年。”楊峰巖回憶說。
上個世紀20年代,隨著鏡子、保溫瓶、花屏等新生活用品的出現,連發祖鋪改名為“建發鏡器花屏店”,錫雕只是作為鏡框、花屏上的一點裝飾圖案而得以保留。到了40年代,打錫巷里不再有錫雕鋪,錫雕用品被新的商品徹底取代。
195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峰巖的父親楊炳坤看完戲曲《天仙配》后,覺得戲里的“天宮”很漂亮,遂采用錫雕工藝制作“天宮”,引起當時泉州市文化局的關注。文化局撥給楊家九口人兩年的生活費,讓他們專心研究錫雕,制作泉州的代表建筑“東西塔”,以拯救這項瀕臨消失的古老民間藝術。
楊峰巖和父親耗時一個多月,測量了東西塔的每一扇窗,每一道梁,按1:200的比例畫圖、制作模具,歷經3年時間,終于用5000多個錫雕零件制作成了第一對錫雕“東西塔”。
此后,楊峰巖在父親指導下開始設計、制作錫雕工藝品,其精心制作的“東西塔”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并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有的作品還被選為高級禮品贈送給外國元首。
楊峰巖說,政府當年的兩年撥款扶持使楊家的錫雕手藝得以傳承,自己開始潛心研究錫雕工藝,使錫雕宮燈在50多年后的泉州元宵燈會上重現身影。
為將錫雕工藝轉化成工藝日用品,楊峰巖推陳出新,采用現代技術研究出鋼、銅多元合金模具和硅膠模具,并結合照相制版、電鑄、三維電腦雕刻等技術,使錫雕工藝品目前可以大規模地進行生產。楊家的“連發祖鋪”在楊峰巖的苦心經營下,目前已發展成為能夠批量生產出口錫雕工藝品的企業。
“我們每年參加廣交會,接的都是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埃及等國家的訂單,工藝品種類很多,有國際象棋、座鐘、卡通塑像、首飾盒和燭臺等,星球大戰系列錫雕是目前電影玩偶中最暢銷的。”楊峰巖的弟弟楊峰峪說。
泉州市政府目前已將錫雕藝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項目。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