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存開啟兩地藝術家的12種記憶
溫存開啟兩地藝術家的12種記憶
溫存開啟兩地藝術家的12種記憶
臺灣年輕女畫家李欣芫剛下飛機,就感覺北京的空氣太舒服了。這是她第一次到北京,之前她長期生活在溫暖潮濕的臺灣南部,身處溫度很低的北京,讓她感覺到自己的整個身體都是醒著的。
李欣芫這次北京之行,是為近日在北京798帝門藝術中心舉辦的畫展而來。這個取名為“溫存——關于記憶的12種繪本”的畫展,參展的作品來自除了李欣芫還有張志成、吳東龍、曾御欽、張耿豪、張耿華兄弟等另外5名臺灣藝術家,以及王懷慶、洪磊、李暉、韓磊、徐累、伊德爾等6名大陸的藝術家,共展出了12位藝術家的28幅作品,而來自臺灣的6位藝術家都是“70后”。
畫展的發起人鄭乃銘先生是《當代藝術新聞》的總編,策劃緣起一次偶然的機會,曾御欽的錄像作品《用力呼吸——紀念》帶給他的感動:一個人的廚房里,臺灣鄉下一個普通的小男孩怯怯地掀開還冒著蒸汽的蒸籠,抓起發糕專心地咀嚼。這個極為小品的場景讓鄭乃銘一下子跌入了某種相似的回憶中,“我清楚地聞到了發糕從蒸籠里所散發出的清香”。
原來記憶真的可以有味道和溫度。曾御欽的作品引發了鄭乃銘對味道和記憶的不同思維,而2006年讓他的這一策展理念具象化了。在剛過去的2006年里,鄭乃銘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北京的798藝術區。在鄭乃銘看來,2006年的798太過于熱鬧,他敏感地覺察到中國的藝術環境起了很大的變化,藝術的焦距被模糊化了,價格成為社會對藝術的唯一解讀途徑,人們關心的是一幅作品能賣出什么價格,而不是它的藝術價值。然而他認為藝術品后面的作家才是真正需要去體會的內容,而這應該是安靜的。既然味道來自生活,記憶也因生活而起,那么請回到生活去。因此他要做一個能夠讓大家愿意回到作品前面駐足的展覽。
所以在選取作品時,鄭乃銘強調,作品的語言應該是寧靜的,而在那份靜寂的過程里,緩緩抒發對于自己某一段記憶的心理繪本。“事實上,很難對記憶畫出一個具體樣貌,但在這幾位藝術家作品身上,艷俗、政治波普、血腥、市場流行的符碼并沒有穿戴在身上,他們所散發出來的氣韻,就是一份沉靜,一份可以慢慢去回味的余韻。”
慕名來看畫展的潘女士認為,之前在后現代藝術的持續轟炸下,自己因為看不懂只能對藝術敬而遠之,突然看到這樣清新的作品,覺得很親切。而且借助童話、大禮堂、方舟等熟悉的文化符號的呈現,可以對作品有自己的理解,盡管理解也許不同作者的本意,但感覺到與作品之間是有交流的。潘女士還提到,之前對臺灣年輕一代的藝術家了解比較少,但相同的文化背景使人能很快融入到作品要表達的情境之中。
潘女士在張耿豪、張耿華兄弟的另一件作品《班特2》前站立許久,與豪華兄弟年齡相仿的她因為有著相同的記憶,對這一作品格外喜愛。《班特2》形似一盞漂亮的水晶吊燈,閉眼熟睡的人頭模型被放置在一個個鋪了紅色絲絨的鳥籠中。
這幅作品是第一件被選中參展的藝術品。因為鄭乃銘同樣在其中看到了自己,“臺灣的兒童很辛苦,要按照爸爸媽媽的要求去學鋼琴、小提琴、英文……不能自己做決定,只能努力成為爸爸媽媽想要的樣子,鳥籠的代名詞就是豢養。”
在比較臺灣和大陸的年輕藝術家的不同時,鄭乃銘提到,年輕人接受訊息的途徑是基本一致的,網絡、電視、動漫等。但大陸的年輕藝術家在處理所獲得的訊息時顯得倉促,不會特別留意背景也就是空間的書寫,在他們看來,歷史是一個包袱,他們更關注形象本身。而臺灣藝術家正是將這一點撿起來了,對于他們而言,這反而是不能輕易拿掉的東西。另一方面,在對個人成長過程中背景的處理方式上兩地的藝術家也有區別。“總的來說,臺灣的藝術家關注周圍環境和關系的存在,而大陸的藝術家重視自我的程度比較高,他們更關注自我。相比較之下,在臺灣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中看不到野心。”
即使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人也只能跟他自己的記憶遭遇。所以記憶其實是很個人化的東西,在一個主題之下,表達也是不同的。正如參展者所言,也許他們的記憶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記憶。這些年輕的藝術家也不一定就能代表“70后”藝術家群體對藝術的理解,但至少正如曾御欽錄像里展現的場景那樣,那束打入廚房的溫暖的陽光,會照到一張怯怯的孩子的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