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嚴筆墨和人生情懷——陳樂生先生國畫印象
謹嚴筆墨和人生情懷——陳樂生先生國畫印象
謹嚴筆墨和人生情懷——陳樂生先生國畫印象
時間:2007-04-02 17:21:00 來源:
名家
>謹嚴筆墨和人生情懷——陳樂生先生國畫印象
錢念孫
解讀陳樂生先生的國畫,需要從繪畫史上兩個昭示規律性的路徑進入。一是近百年來中國畫壇不少畫西畫的畫家轉畫中國畫,并形成廣泛的影響;二是中國古來便有“畫如其人”的說法,這一點也是了解陳樂生先生國畫的窗口。
陳樂生先生1967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專業,走出校門后就進入群眾文化館工作,多年在油畫和版畫領域孜孜以求,具有扎實的美術基本功和嫻熟的藝術表現技巧。1980年他調入安徽美術出版社任副總編輯從事美術編輯出版工作,后遷任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任副總編輯,長期閱人評畫,兼以自己創作不綴,鑒賞水平和繪畫技法自是不斷提升。
八十年代中后期,陳樂生先生轉畫國畫。由于有較好的西畫功底,加上對中國傳統繪畫有較深刻的認識,他的國畫一出手就有自己的特點,并達到較高水準:如早期作品《曲阜松柏》、《金秋》、《翠嶺晚霞》、《樟樹下》等,均構圖相對飽滿、造型較為嚴謹、畫面層次豐富、注重視覺效果。這是從西畫轉向國畫的畫家,特別是畫風嚴謹的西畫家轉畫國畫時常有的表現。這表現似乎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自然而然地將西畫表現技法帶入國畫創作,豐富了國畫的表現手法;另一方面是淡化了國畫的筆墨技巧,使國畫在一定程度上演變成了彩墨畫。
很快,大約是九十年代初,陳樂生先生開始追求更多地運用中國畫的筆墨語言來畫國畫山水,也就是說,他不滿足于自己的國畫停留在好看的彩墨畫的層次,而是期望自己的國畫呈現出更多的筆墨趣味。從藝術形式的層面看,中國畫傳統無疑包括結構、造型、色彩和筆墨諸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或者說最能彰顯中國畫特點的是筆墨。這一點被長期以來的西式美術教育體制和理論觀念消弭得寥若晨星。陳樂生先生轉畫國畫時,一度更多地只看重構成和色彩的張力,不久意識到國畫更重要的是筆墨和氣韻。于是,他把精力投入到寫字上,以提高線條的內涵和形質;投入到反復試驗筆墨效果上,以掌握筆墨在宣紙上的無窮變化及其規律。由此,我們看到了《觀云圖》、《層林盡染》、《牧春》、《大別山早春》、《人間仙境》、《山里的秋天》以及《皖南小景》組畫等等。這些作品或側重寫云霞、或側重畫峰巒、或側重勾山村、或側重繪溪流,線條講究,墨色淋漓,讀來別具魅力。
綜觀陳樂生先生的國畫山水,明顯呈現出廣采博納,轉益多師的風貌。除了上述作品兼以勾皴、暈染等小寫意的手法外,其《雨后青山鐵鑄成》、《風雨卷林區》、《風雨瀟瀟》等,十分顯突地具有以點染為主的米家山水的神采;而其《果園春雨》和《春》的樹枝勾畫及山水襯景,整體上又表現出水印木刻對比強烈、淡雅明快的意趣;至于《新安江畔》、《山青水秀又一村》、《大別山秋意》等,則顯示出得之于李可染先生的渾厚樸茂的筆墨韻味。陳樂生先生的國畫山水創作,可說吸收了多種畫種、多種流派的藝術營養,具有畫路寬廣,風格多樣的特色。
不過,盡管陳樂生先生的國畫山水表現手法不一,作品面貌多變。但變中也有不變。這不變的就是他的嚴謹創作態度和扎實畫畫做人的精神情操。陳樂生先生是一個沉穩而又踏實的人。據熟知他的老同學介紹,他上大學時就不太活躍,不善辭令和交際,只是不顯山不露水地整天埋頭讀書作畫。時隔幾十年,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周圍的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陳樂生先生似乎仍然沒有什么變化,他為人仍是那么低調本份,畫畫仍是那么認真嚴肅。他的作品當然也有氣勢雄偉、境界博大的,但那氣勢和境界卻是以一絲不茍的嚴謹筆墨畫出。
“畫乃心畫”,這是千古不易之理。陳樂生先生的國畫并非只是為寫山水而寫山水,更主要的是要表達他對自然山水的感受寄托和對社會人生的理解認識。《大別山秋意》一幅題詞云:“吾游皖西大別山區數次,而深秋之際的景色給人的印象最為深刻,漫山遍野一片金黃,恰有不似春光勝似春光之感,故憶寫之。”這里對大別山秋色的贊美,自然飽含著他對生活的熱愛。《觀云圖》一幅題詞:“數年前經齊云山腳下,觀山頂烏云密布,似蛟龍翻滾,大有吞噬高山、席卷大地之感,至今歷歷在目,不能忘懷也!”在這幅作品中,翻卷的烏云占據整個畫面的大半部分,大有黑云壓城城欲摧之概。這是大自然的偉力對他心靈的沖擊,也寓含著他對社會之強大和個人之渺小的嘆謂。至于《孤雁》、《靜夜》、《朗月》諸作所傳達的孤獨、寂寞、凄涼以至痛苦的情感,更是他人生經歷遭際坎坷和不幸的表現。
正是如此,陳樂生先生的國畫山水決不只是對自然山水的客觀描摹,同時也是一種內在心緒的真誠流露,是通過特定的畫面表現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情感體驗。他的山水之所以從不獵奇逐險而故作驚人之態,也不以矯揉造作和草率筆墨而取媚或應付觀眾,正在于他對繪畫有著嚴謹的創作態度和執著的藝術追求——他的畫是他藝術才華的結晶,更是他人生情懷的傾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